打造康养圣地 构筑服务高地——贵州全力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明正轩
数据,显示的是人口老龄化趋势——
截至2019年底,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58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6%,65周岁及以上的390.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78%。
数据,彰显的是养老服务不断完善——
截至目前,全省建成5044个农村幸福院,1051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59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基本实现城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
数据,折射的是新兴产业不断崛起——
我省年避暑养老和旅居养老人口近1000万,8小时高铁圈覆盖全国主要的火炉城市,老年人群体超过4500万,全省注册健康养老企业超过4600家,养老机构1000余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服务是涉及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银发浪潮”汹涌而至,如何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简政放权,出台政策支持,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发展有贵州特色的健康养老产业。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资本”从何而来?
贵州取得的成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贵州,更是成为安居乐业、投资兴业、度假康养的宝地。
“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气候、交通、医药等条件必不可少。”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贵州恰到好处——
近年来,贵州不断加大旅游文化宣传,“爽爽的贵阳”“避暑圣地”“中国凉都”等城市品牌在全国日益打响,已成为夏无酷暑、春温秋爽的宜居之地;
“十三五”以来,我省交通条件持续改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运等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形成了通达全国、内捷外畅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贵州民族医疗传统源远流长,苗族药(侗族药、布依族药)等民族药种类繁多、效果独特,为养老产业奠定基础。
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如何推进产业发展才是关键。
围绕发展健康养老产业,贵州多措并举推进——
强化顶层设计。《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养老服务创新发展工程专项行动方案》等“硬核”政策相继出台;
加快设施建设。采取政策引导和资金补助等方式,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全省投入运营城乡养老机构1581所,其中农村敬老院956所,基本建成覆盖农村所有乡镇的供养机构网络;
构建管理平台。设立贵州省养老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平台,成立政府出资引导的贵州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基金融资平台,规划搭建贵州省“互联网+养老服务运营监测管理平台”,促进现有养老、医疗、健康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提升;
创新示范带动。命名乌当区东风医养健康小镇等一批全省养老产业示范园区、养老服务示范机构,打造一批特点鲜明、优势明显、综合实力强、具有示范辐射作用和一定影响力的省级养老产业示范园区和项目。同时,积极推动“公建民营”,大力发展康养产业项目,着力打造医养融合产业项目;
增强发展动能。“十三五”以来争取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中央财政支持我省养老服务项目建设资金16亿元。与世界银行3.5亿美元、法国开发署1亿欧元联合融资《贷款协议》生效。成立贵州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市场。
广泛交流合作。连续几年到省外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与重庆市、四川省签订渝川黔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引进企业到贵州投资康养产业;
……
如今的贵州,正紧紧围绕打造成为全国养老基地和国际一流康养目的地的目标,积极探索旅居养老、健康养老、智慧养老等养老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推广“生态贵州”“多彩贵州”“避暑养老胜地”等品牌,建成一批养老产业示范基地,加速培育一批创新型养老服务企业,初步形成“一核两带多区”(一核:黔中城市群养老服务、产业核心区。两带: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养老服务带。多区:干、支线机场周边养老服务集聚区)养老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主动适应形势、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着力加强政策供给、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行业监管,高标准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互动,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助力添彩。”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说。
【市州观察】
贵阳市
近年来,贵阳市将养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八措并举”统筹推进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着力打造“爽爽贵阳·康养福地”的城市名片。一是筑牢工作基础。建立了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加大财政投入。2017年至今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0亿余元,用于设施建设、福利保障、购买服务等。三是实施城乡统筹。编制完成《贵阳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0—2035年)》,2017年起连续四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民生实事强力推进。四是抓好市场培育。认真落实扶持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五是注重队伍建设。支持在筑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及课程,每年免费为养老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六是深化医养结合。将符合开展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全部纳入医保范围,实现了民办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全覆盖。七是开展对外合作。成功引进德国蕾娜范品牌入驻贵阳,与日本福祉大学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八是打造全域业态。规划“两廊三轴、一核四组团”的全域康养产业规划布局,建成乌当东风医养小镇、开阳水东乡舍等一批国家、省级康养示范基地。
遵义市
遵义市采取“四个强化”措施推动康养产业发展呈现政府引导、国企牵引、市场推动的良好势头。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强化政策支撑。制定出台《黔川渝结合部医疗康养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关于推动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强化氛围营造。成立领导小组,建立黔川渝结合部“医疗康养中心”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市、区)相继成立康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确定汇川区、红花岗区、湄潭县、新蒲新区为医疗康养结合部工作试点单位,初步形成了研究谋划共同推动康养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突出项目引领,强化示范带动。谋划和实施产业项目共249个,目前已经建成110个,正在建设108个,形成了以新蒲新区至信大健康、桐梓县枕泉翠谷等为代表的森林康养和特色康养项目。四是主动争取支持,强化招商引资。2019年,成功申报了第四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获得补助资金2326万元;申报了世界银行·法国开发暑联合融资贷款支持贵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获得贷款额度8.73亿元。编制和推出了一批招商引资项目,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六盘水市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六盘水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提出“1234”的养老服务发展思路,即“建设一个统一管理的养老服务综合平台;推进医养结合和农旅养结合两个结合;推动农村养老资源与城市养老资源的统筹、公办养老资源与民办养老资源的统筹、特色养老资源与基本养老资源的统筹三个统筹;打造候鸟式、护理式、休假式、旅游式四种养老模式”,始终立足于足不出户养老,上门服务养老的理念,始终坚持把建设家门口的养老院、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放在首位,努力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
按照这一思路,六盘水养老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实现了“四个率先”,即:率先在全省推出高龄津贴制度,率先完成乡乡有敬老院的建设目标,率先获得了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资格并顺利通过民政部验收,率先开展区域中心敬老院改革和城市社区和居家嵌入式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在实践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安顺市
近年来,安顺市按照“三大”思路大力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一是项目建设实现大发展。“十三五”以来,围绕着力将安顺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安养之都”,全力构建“一核、一轴、五区块”的“115”产业布局,实施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160余个,完成投资230多亿元。如,西秀区屯堡文化休闲度假区、黔山秀水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培育了镇宁大寨中药材扶贫示范园、西秀区山里江南旅游休闲度假区等20余个省、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二是产业规模实现大跨越。2019年,全市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120亿元左右,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8.3%,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9余万亩。建成医疗卫生机构1861个,养老服务机构410个,各类大健康医药产业经营主体3000余家,各类酒店、民宿1600余家,大健康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三是营商环境实现大提升。思发展、谋发展,为企业服务、为客商服务成为安顺市上下一致的共识。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深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毕节市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毕节市针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较抽象、目标不明确、任务不具体、措施不得力、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等突出问题,通过“改、建、管、服、引”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充分利用省、市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民生实事范围的机会,督促各县(区)大力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市级有龙头、县区有示范、乡镇有保障、社区有场所、村庄有院会”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二是养老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大力实施农村敬老院提质增效工程,对全市未充分发挥效益的部分养老服务设施,逐个制定计划、加以整改。三是养老服务队伍得到加强。充分利用人社、扶贫部门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培训资源,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加强养老专业学历教育培训,要求市内各大、中专院校开设养老有关专业,2019年共有在校康养类专业学生1518人。
铜仁市
发展健康养老产业,铜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铜仁是全国首个“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区”、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市,石阡、印江被评为“全国长寿之乡”,江口、玉屏为全省长寿县,万山挞扒洞村为国家级长寿村。同时,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等旅游资源丰富,中药材等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支持铜仁市大健康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铜仁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康养产业方面的政策措施,制定了《中国·梵净山生态养生指数报告》和《铜仁市社会公共服务规程》《铜仁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程》。
截至2019年底,铜仁建有养老机构170多家,养老设施1500多处,养老床位2.3万多张。
当前,铜仁正谋划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启动建设一批大健康产业园区,打造一批康养小镇、康养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养老机构,致力于打造成为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康养胜地。
黔东南州
近年来,黔东南州大力推进康养产业发展,形成了“党委领导定方向、政府主导出政策、民政牵头抓落实,社会参与出效益,老人入住得实惠”的“三赢”模式。一是形成了党委领导定方向、政府主导出政策、民政牵头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黔东南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康养产业发展,连续几年将康养产业列入州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加大对养老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全州共投入养老产业发展资金10多亿元,建设了961所养老服务设施。二是社会参与出效益。目前全州投入使用的民办养老机构5所,床位1000余张,公建民营养老机构16所,床位1500余张。其中天柱县社会福利院与贵州宏源家政有限公司合作,率先在全省开展“公建民营”模式。三是老人入住得实惠。黔东南州养老机构通过引入专业的服务团队,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护等服务,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同时又能提供医疗护理、慢病管理、心理疏导、膳食指导、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得到了老年人的高度认可,越来越多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
黔南州
黔南州依托避暑、温泉、绿色、观光等养生养老基地,把医疗、气候、生态、康复、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养老产业,培育发展养老、康复、老年产品等一体化的特色产品,助推健康休闲养老发展。
目前,以黔南中铁国际生态城太阳谷国家级养生养老示范区、罗甸县养老服务中心等为示范点,黔南州全方位优化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积极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促进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有效拓展养老服务空间。在园区内打造“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加快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支持养老产业园区积极培育与养老服务相关的文化、旅游、餐饮、体育、家政、教育、养生、健康、金融、地产等上下游新业态,
下一步,黔南州将以休闲养生、温泉康养、运动健身、康复保健、医疗理疗等业态为重点,推出一批养老旅游线路。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风景名胜区为依托,积极建设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实施森林康养示范工程,推进改革创新、促进融合发展,示范引领本区域森林康养产业发展。
黔西南州
近年来,黔西南州多措并举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着力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质量。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主体作用,基本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框架;二是推动医养结合试点,册亨县海福祥养老院、兴仁市中医院等获省级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命名,安龙县养生谷获省级示范园区命名;三是加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共培训养老机构护理人员254人次、管理人员75人。
着力推动养老机构市场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黔西南州畅达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全州政府兜底型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化中高端养老等全产业链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等工作,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积极谋划康养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国四季康养之都”靓丽名片,深入谋划养老服务项目20余个,实施了一批中高端养老服务项目,初步形成了以兴义市为中心,辐射各县(市、新区)集富养、康养、旅养、娱养、医养于一体的中高端养老服务基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