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贵州地名故事

贵州地名邀您“品秋实”——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的千年传承与世纪跨越

    [ ]  视力保护色:


编者按:秋风起,黔地香贵州的秋日滋味正悄然成熟。舌尖寻味,从黔东南酸汤鱼的酣畅淋漓,到黔北辣子鸡的香辣过瘾;从稻田里肥美的稻花鱼,到枝头坠满的修文猕猴桃、赤水金钗石斛——山野珍馐与农耕智慧在此交融。这个秋天,让我们循着贵州地名尝鲜,一起品尝贵州大山的特色馈赠。今天推出:《贵州地名邀您“品秋实”——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的千年传承与世纪跨越》。





在黔东南的崇山峻岭间,有一条清澈的龙江河蜿蜒流淌,将两岸冲积成一片片肥沃的坝子。这里是岑巩县——一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古称“思州”,是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粒粒杂交水稻种子正诉说着从传统农耕到现代种业的传奇故事,见证着一个山区小县如何凭借“一粒稻种”撬动亿元产业,成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并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着独特的“岑巩力量”。

山水间的农耕印记

岑巩,系侗语音译,意为突出的山峰,因县境岑巩山而得名。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却因龙江河、龙鳌河等水系的切割,形成了49个200亩以上坝区、18个千亩以上坝区,造就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地貌。这些大小不一的坝子,如同天然的“生态隔离舱”,为杂交水稻制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隔离条件。

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稻作起源的美丽传说,其中最动人的是“狗带来谷种”的神话——大洪水后,是天上的神犬渡海衔来谷种,拯救了人类。虽然这只是传说,但在岑巩苗、侗、土家、仡佬等民族的《盘古歌》中,却真实记录着“人皇年间人兴旺,地皇年间种谷禾”的农耕记忆。这些口口相传的歌谣,印证了岑巩稻作历史的悠久,也为这片土地的稻种文化增添了神秘色彩。

明代《岑巩县志》记载,当地各族人民依据水源和地形,开辟出“烂泥田”“水车田”“梯子田”等特殊田块;清代则普遍使用牛耕和铁制工具,乾隆年间已广泛使用戽水桶、水车等灌溉工具。这些因地制宜的农耕智慧,至今仍在岑巩的稻田里延续着生命。

从试种到世纪跨越

岑巩的杂交水稻制种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种业发展史。1975年冬,岑巩县组织农业技术人员随南方稻区南繁队赴海南学习“三系”杂交水稻繁殖制种技术;1976年春天,几辆绿色卡车沿着泥泞山路驶进岑巩,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杂交水稻种子。当年,县农业局组织技术力量在全县11个公社29个大队71个点主持试种“南优2号”191亩,开启了岑巩杂交水稻制种的历史篇章。

在随后的岁月里,岑巩制种业经历了多个重要发展阶段:1978年成立种子公司,推行“四化一供”方针;1991年被列为省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2006年制种面积突破1.3万亩;2013年荣获“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称号;2021年启动“育繁推”一体化项目;2022年再次被认定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那批试种的“南优2号”,让当地农民第一次见识到杂交水稻的增产潜力——亩产比常规稻高出近一倍。

智慧农业与全产业链的丰收图景

2025年的岑巩制种基地,呈现出一幅科技与传统交融的现代农耕画卷。在注溪镇周坪村这个国家级杂交水稻生产核心基地,61岁的杨代军清晨便踩着露水走进稻田,指尖轻抚饱满的谷粒:“这穗型、这结实率,今年又是个好收成。”在他的精心管护下,全村1200亩制种基地预计总产量可达24万余公斤,产值480多万元。

如今的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已形成规模化、智能化、品牌化的发展格局。2025年,全县订单制种面积达4.2万亩,预计总产稻种876万余公斤,产值突破2.6亿元。这些“岑巩稻种”不仅畅销国内10余个省份,还远销东南亚等地。

智慧农业为传统制种业注入了新活力。岑巩县投入5.9亿元实施宜机化改造、灌排设施升级等工程,累计整治土地3.2万亩,农机通达率升至92%。通过“智慧制种”APP,500户农户能实时接收气象传感器和高清摄像头传回的土壤湿度、光照、虫情等数据,实现“手机看田、云端管农”。智能化育秧中心与水稻农情监测大数据平台构成的“智慧大脑”,让生产成本降低30%,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产业链的延伸让稻种价值倍增。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实现从脱粒、精选到包装的全流程自动化,自主培育审定2个品种,2024年自有品种销量占比达80%。每公斤稻种打上防伪追溯码后,价格翻了2倍多。在产业链前端与科研院所合作,中端引进全自动生产线,后端打造“岑巩稻种”品牌,真正实现了从“产量导向”到“品牌溢价”的转变。

种业强县的振兴之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岑巩县正朝着“种业强县”的目标迈进。根据规划,到2027年,该县将带动周边县市发展水稻制种至5万亩,打造以岑巩为核心的10万亩黔东水稻制种产业集群,发挥“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的品牌优势,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把自主研发的种子推广到全国各地,推动“制种大县”向“种业强县”跨越。

从1976年试种第一季杂交水稻,到2025年智慧农业赋能的现代种业,岑巩县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与创新,书写了一部“一粒稻种”的传奇。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稻浪依旧翻滚,但背后的科技含量与产业价值已今非昔比。一粒粒优质稻种,播撒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田野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帮助|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方式|网站年报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 xxzx@mzt.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