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黔山秀水间,藏着一幅幅“活”的村寨山水画,西江千户苗寨似星河如梦,肇兴侗寨唱响千年记忆,下司古镇诉说着商贾往事,青岩古镇飘溢着时光的味道,加榜梯田在云雾间农耕如诗……每一个地名背后都写满诗与远方,每一缕炊烟都缠绕着人间烟火气。贵州民政政务新媒体邀您以脚步丈量特色村寨,共赴诗与远方,在如歌的夏日里游村寨,品地名,听故事。今天推出:《贵州地名邀您“游村寨”——塘头镇青杠坝村》。
青杠坝村位于思南县南部的塘头镇东北方向,距思南县城27公里,离塘头集镇7公里,有耕地58.53公顷,林地69.2公顷,森林覆盖率51.3%。青杠坝村的土壤主要为淋溶黄色石灰土、黄泥土、大泥土、大眼泥土和岩泥等。土壤酸碱度的pH值在6.0至8.0之间。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5℃,年降雨量1142毫米左右。自然景观条件优良,村域内群山环抱,层林尽染,有喀斯特深处的“桃花源”之称。
村名村史
明洪武十年(1337年)置苗民司,塘头属思南宣慰司,青杠坝隶属于思南宣慰司所辖;永乐十一年(1413年)塘头改属石阡府,青杠坝隶属于石阡府所辖。民国三年(1914年),印江、沿河、务川、德江、凤泉、石阡等县互拔插花地,塘头由石阡拨入思南,属于南区,青杠坝隶属于思南县所辖;民国二十年(1931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39年),(期间:1931年,属六区,1939年,属一区)仍属思南县所辖,青杠坝仍隶属塘头所辖。解放后(1950年2月)塘头成立区公所,塘头为六区驻地,青杠坝隶属于六区所辖。1972年左右,已被分出为青杠坝村,而后2007年4月,县人民政府下达《关于撤小村并大村整合的批复》,全县开展撤小村并大村工作,把全县561个村合并成168个村,塘头镇将原34个村合并为11个村,其中,青杠坝村与芭蕉村、江口村、上寨村合并为芭蕉村。2010年11月16日,思南县人民政府批准调整全县行政区划,同一时间塘头镇等27个乡镇行政村(社区)调整设置为行政村489个,社区37个。塘头镇的行政村调整设置为28个行政村,2个社区,青杠坝村属塘头镇管辖至今。
村落传说
“青杠坝”的起源:相传公元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进入贵阳时,道教随之传入,曾有道教祖师全真教龙门派丘处机的弟子在此贵阳居住过,后忽必烈撤兵,道教门派弟子也未离去并到贵州各地开始游历起来。青杠坝老人口中的“蒋法师”便是最早来到青杠坝的人,据说当时蒋法师来到青杠坝后,发现此地拥有冬暖夏凉,景色优美、适合修炼的择山之法特点,又符合道教幽邃、清远、隐逸的特点,于是便决定在此定居下来。蒋法师除了上殿诵经、做经忏法事之外,平时穿的俗装,不束发,不留胡须,发式随俗。如遇有喜庆节日或丧葬时,还会应喜主或丧主之请,穿上道装去做法事。蒋法师便是在做法事的时候遇到了他的伴侣,蒋夫人及其家人也一同来到了青杠坝村,青杠坝村才开始人丁兴旺了起来。
“青杠坝”名字的故事:“青杠坝”的名字来源于一对神奇的鸳鸯树。1958年“大跃进”时期,由于燃料不足,只好大量地砍伐树木来用于烧炭炼铁,把一座又一座青山砍得光光的,可村民们却顶着政策悄悄地保留这两棵青杠树,认为此树能给他们带来好运,自此成为人们求家和万事兴、生儿育女的拜神树;这对树,同根而发,却是不一样的结果——它们一颗结青杠籽,一颗不结籽,且结籽的树根环抱着不结籽的树兜兜;人们认为两棵青杠树是一对,分“一公一母”,象征着自己家也会儿女双全。截至2007测量,此树直径约90厘米,高20米。两棵树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青杠坝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古迹
青杠坝村古迹主要有“鸳鸯树”“莲花山”“独山庙”“堰塘洞”。这些古迹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也是文化旅游胜景,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
鸳鸯树——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当时的青杠坝村会利用自然资源来榨菜籽油,无意中将村中的一棵树砍掉,不曾想它顽强的生命力赋予了它新的意义——从树根处生成了两棵树苗,长大之后的它们,一棵树常年硕果累累,一棵树纹丝不动,因此村民都叫他们“鸳鸯树”,又称“夫妻树”,每逢乞巧节,俊男靓女们会在树上挂上祈福的红绸,寓意找到良缘,夫妻幸福,家庭美满。直至2008年的一场大雪压断了长势比较高的那棵树,也是常年硕果累累的那一棵,由此青杠坝村乞巧节挂红绸的人也越来越少,时至今日只有些村里的老人仍记得。
独山庙——独山庙修建在莲花山与独山之间,相传蒋法师来到青杠坝定居后,看中的就是莲花山的“灵气”,而对面的独山当时只是一座小山。蒋法师却发现独山在一天一天的不断拔高,这就让他不禁担忧了起来,万一哪天独山高过了莲花山,便会挡住了日月的照射,莲花山的“灵气”将不断消散。于是蒋法师便自行出资在独山脚下修建了一座庙,并开坛做法镇压住了独山的生长之势,后也有村民前往独山庙祭拜。但遗憾的是,尽管独山庙也有过香火鼎盛的时候,现在却已是废弃建筑。
堰塘洞——走到龙塘沟这里,便能感受到一股寒意,再往里走便能看到一个深度目不可及的山洞。据说,当时还有河南的道士来到青杠坝村找蒋法师斗法,后也在青杠村居住了下来并带来了大量的经书古籍,但后来不知是否后人恐法术之谜被人破解,道士们挑着扁担,扁担是金色的上面雕刻了龙形图案在燕塘洞里一把火把经书全烧了,由此燕塘洞被村民熟知,现偶有村民在菩萨生日、过节过年的时候在洞外祭拜,但无人敢下去探洞。
婚俗
讨年庚——是指男方向女方乞讨年庚生月(即女方的出生日期)来与男方出生日期对照选择婚期的过程。 “讨年庚”的内容与“打书单”相差无几。打过书单,双方婚姻基本成为定局,男方家长会产生想早日完成儿女婚事的愿望,便请媒人三番五次前去女方家催促“讨年庚”。一旦得到女方许可,男方家长定要选择吉日,准备礼物,与下头书相当。
回门——是新娘和新郎向新娘的父母表示尊重和感激的重要仪式,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传统上,新婚三天后新娘会回娘家,带上新郎。这是新娘首次以媳妇的身份回到出生的家庭,这称为“三朝回门”。
点花烛——花烛是历史悠久的民俗工艺品,在传统婚嫁习俗中,点花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用于是在新人婚礼上使用,"花烛"类型通常为龙凤烛、花烛等,龙或凤缠绕其间,造型栩栩如生,取龙凤呈祥之意的为龙凤烛;以牡丹花为主,取花开富贵之意的为花烛。
民俗
挑金银水——每到农历正月初一早上,天还黑咕洞洞,水井上就“叮叮咣咣”地响起了水桶、铁挂钩的碰击声。人们都不吭声,据说是怕惊跑了好运(实际是天黑看不清,所以互不招呼)。待天亮时,水井上却无一人打水。啥讲究?据说,第一人打的为“金水”,会使家庭兴旺发达。第二人打的为“银水”,会使全年五谷丰登,阖家平安。第三,第四为“铜水”“铁水”,也会使人一年六畜兴旺等等。总之,越早越好。
打金钱杆——20世纪70年代左右,青杠坝村村民在务农活动、接待参观者时,会跳金钱杆舞,以打发农活时间、表示热烈欢迎。舞蹈者以扎满铜钱的竹竿作为道具,边跳边用“金钱杆”敲打肩、臂、足等部位,金钱杆会发出清脆的铜钱声。
舞龙——我们又叫它“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龙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古老图腾,在中华民族有吉祥、尊贵、勇猛等寓意,更是权力的象征。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每逢春节、元宵节等喜庆节日,现在春节仍有舞龙的传统习俗,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村里还流行一句俗语: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岁耍小龙,青年壮年舞大龙。
炸龙——每年元宵节,炸龙活动开始,鞭炮在龙身上爆炸,龙在硝烟弥漫中飞舞,十分的壮观,龙身被炸得越烂越吉利,意为图个彩头,祈祷一年的吉祥如意。元宵炸龙是思南县春节文化活动的主看点,为弘扬这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群众春节文化生活。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贵州思南有舞龙炸龙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已延续了上百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