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贵州地名故事

贵州地名邀您“游村寨”——天柱县三门塘:北侗文化的活态博物馆与民族团结的典范

    [ ]  视力保护色:





编者按:


黔山秀水间,藏着一幅幅“活”的村寨山水画,西江千户苗寨似星河如梦,肇兴侗寨唱响千年记忆,下司古镇诉说着商贾往事,青岩古镇飘溢着时光的味道,加榜梯田在云雾间农耕如诗……每一个地名背后都写满诗与远方,每一缕炊烟都缠绕着人间烟火气。贵州民政政务新媒体邀您以脚步丈量特色村寨,共赴诗与远方,在如歌的夏日里游村寨,品地名,听故事。今天推出:《贵州地名邀您“游村寨”——天柱县三门塘:北侗文化的活态博物馆与民族团结的典范》

在贵州黔东南的清水江畔,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如同一颗镶嵌在山水之间的文化明珠,以其独特的地名文化、宗祠艺术、合约食堂以及深厚的北侗文化底蕴,见证了迁徙民族融合的历史,更是在建筑、习俗、语言等方面鲜活体现了北侗文化,同时也是多民族和谐共处、民族团结的生动范例。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等荣誉称号。  


地名密码:三门塘的由来与多民族的交融

三门塘的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关于其名称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清初从湖南迁入的严、谢、王三姓各立门户,形成“三门”;二是寨子东、西、南三面各设寨门,寨中多鱼塘,故称“三门塘”。这两种解释共同勾勒出三门塘作为多姓聚居的北侗村寨的历史图景。  

三门塘不仅是北侗文化的代表,更是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缩影。村中除了侗族外,还居住着汉族、苗族等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相互影响、彼此融合。例如,三门塘的宗祠建筑不仅体现了北侗风格,还融入了汉族的砖雕技艺和苗族的银饰元素;村中的节庆活动,如“六月六”飞山庙会,不仅有侗族同胞参与,汉族和苗族村民也会共同祭祀飞山公,祈求风调雨顺、商贸兴旺。这种多民族共居、文化互鉴的历史,使三门塘成为民族团结的活态博物馆。  

宗祠艺术:北侗建筑的多元文化融合

三门塘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是其宗祠建筑群,尤其是刘氏宗祠和王氏宗祠,它们不仅是北侗建筑的典范,更体现了多民族建筑技艺的交融。

刘氏宗祠始建于乾隆初年(1736-1795),1933年重修,其最独特之处在于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这座宗祠融合了中式传统牌楼、欧式哥特元素以及汉族砖雕技艺——宝塔式四棱假柱、半圆形浮雕框中的雄鹰图案、拉丁字母铭文,甚至门楣上雕刻着44个字母,堪称“清水江上的哥特式建筑”。而宗祠的砖墙则采用了汉族传统的青砖砌筑工艺,体现了多民族建筑技艺的融合。

王氏宗祠(太原祠):中原礼制与北侗、苗族审美的结合王氏宗祠建于乾隆年间,1908年重修,其建筑风格更偏向传统中式,青砖白墙,飞檐翘角,墙柱上雕刻着巨龙缠绕的图案,彰显中原正统。而墙面上浮雕的白菜图案,则暗喻“清白传家”的北侗家训。值得一提的是,宗祠的木雕工艺融合了苗族银饰的细腻纹样,使整座建筑既庄重典雅,又富有民族特色。  

两座宗祠相距仅300米,却构成了从传统中式到中西合璧的完整文化光谱,展现了北侗文化与汉族、苗族文化的深度交融。


合约食堂:多民族共治的乡村治理创新

三门塘的“合约食堂”不仅是乡村治理的创新,更是多民族“寨老议事”传统的现代转化。2014年,天柱县推广“合约食堂”模式,三门塘村率先响应。这座灰白小楼不仅承办婚丧嫁娶宴席(统一标准为八菜一火锅),还兼具乡村旅游接待、道德讲堂和培训基地等功能。“合约食堂”的核心是村规民约——每桌酒席成本不超过300元,香烟20元/包,杜绝攀比浪费。这一模式源自北侗传统的“寨老议事”制度,但如今已发展为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村中的侗族、汉族、苗族村民共同商议制定村规,确保习俗兼容并蓄。例如,在婚丧嫁娶的宴席安排上,既尊重侗族的“酸汤鱼”传统,也接纳汉族的“八大碗”习俗,体现了各民族习俗的和谐共存。  

北侗文化的活态传承:多民族语言与节庆的交融

三门塘不仅是建筑和治理的典范,更是多民族语言与习俗的活态博物馆,体现在多民族语言共存、多民族节庆、多民族饮食等方面。三门塘村民日常使用北侗方言,但许多村民也能熟练使用汉语和苗语。在集市贸易、节庆活动中,三种语言交织使用,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生态。例如,村中的老人用侗语吟唱古歌,年轻人则用汉语或苗语与外来游客交流,展现了多民族语言的和谐共生。三门塘保留了北侗特有的飞山信仰,飞山公是湘黔桂侗族地区的重要神祇,被视为保护山林、商贸的神灵。每年农历六月六,三门塘会举办“飞山庙会”,不仅侗族同胞参与,汉族和苗族村民也会共同祭祀飞山公,祈求风调雨顺、商贸兴旺。此外,三门塘的“放排节”也不仅是侗族的节日,汉族和苗族村民也会参与,共同纪念先民沿江放排的历史。三门塘的饮食文化也体现了多民族饮食传统的交融。除了北侗的油茶、酸汤鱼,村中也有苗家的酸辣菜、汉族的腊味,形成了独特的“清水江风味”。每逢节庆,村民会互相分享各民族的特色美食,如侗家的糯米饭、苗家的酸汤、汉族的米豆腐,展现了饮食文化的互鉴与融合。

从古碑群到合约食堂,从哥特式宗祠到侗家油茶铺,三门塘展现了中国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完整图景。它不仅是北侗民族迁徙史的见证,更是北侗建筑、语言、习俗的活态博物馆,同时也是多民族和谐共处、民族团结的生动范例。这座村寨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振兴不是博物馆式的标本保存,而是让传统智慧在现代生活中重新焕发生机。当游客漫步在刻满拉丁字母的宗祠回廊,参与一场由“合约食堂”组织的家风讲座时,他们接触到的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部活态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史。三门塘的故事,正是中国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最好诠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帮助|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方式|网站年报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