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贵州地名故事

贵州地名邀您“游村寨”——贵州思南安化街:从盐油古道到文化长廊的千年蝶变

    [ ]  视力保护色:





编者按:


黔山秀水间,藏着一幅幅“活”的村寨山水画,西江千户苗寨似星河如梦,肇兴侗寨唱响千年记忆,下司古镇诉说着商贾往事,青岩古镇飘溢着时光的味道,加榜梯田在云雾间农耕如诗……每一个地名背后都写满诗与远方,每一缕炊烟都缠绕着人间烟火气。贵州民政政务新媒体邀您以脚步丈量特色村寨,共赴诗与远方,在如歌的夏日里游村寨,品地名,听故事。今天推出:《贵州地名邀您“游村寨”——贵州思南安化街:从盐油古道到文化长廊的千年蝶变》

走进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城南的安化街,青石板路蜿蜒向前。这条始于隋唐、盛于明清的千年古埠,向世人诉说着从土司治所到商贸重镇的千年传奇。

千年风云:从土司衙门到黔中首郡

据《思南府志》记载,安化街的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时期。南宋末年,思州长官田谨贤顺应时局归附元朝,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思州军民安抚司,开启了“以夷制夷”的土司制度。明洪武年间,水德江长官司治所迁至思南县城(今安化街),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改司建县,取“安化斯民”之意命名“安化县”,这条因县署得名的街道自此成为思南的政治、经济核心。清光绪八年(1882年)县治迁往德江,但“安化街”之名沿用至今。

盐油古道:乌江上的“清明上河图”

因地处乌江中下游枢纽,安化街自明清起便是“川盐入黔”的咽喉。鼎盛时期,千帆竞发,盐号、油铺、布庄林立,周家盐号至今仍保留着千里乌江最后的商住一体盐号建筑。街区内,永祥寺的飞檐斗拱与旷继勋故居的砖木院落相映成趣,济江亭的碑刻记录着“船工号子”的非遗传承。思南花烛、藤编、扎故事等非遗技艺在此活态传承,每年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今日安化:市井烟火与文化IP的共生

如今的安化街,传统与现代交融。沿街商铺中,金氏皮蛋、花甜粑等土特产品牌惹人驻足;乌江文化创艺工作室将古盐道故事转化为数字藏品,安化文化旅游服务公司服务得到游客的好评。安化街已是活色生香的乌江码头市井生活的载体、思南繁荣的商贸文化的窗口,成为“黔中首郡·乌江明珠”文旅品牌的核心体验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帮助|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方式|网站年报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