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贵州地名故事

贵州地名邀您“游村寨”——黔西灵博山象祠:千年顿悟之地 静诉千年沧桑

    [ ]  视力保护色:





编者按:


黔山秀水间,藏着一幅幅“活”的村寨山水画,西江千户苗寨似星河如梦,肇兴侗寨唱响千年记忆,下司古镇诉说着商贾往事,青岩古镇飘溢着时光的味道,加榜梯田在云雾间农耕如诗……每一个地名背后都写满诗与远方,每一缕炊烟都缠绕着人间烟火气。贵州民政政务新媒体邀您以脚步丈量特色村寨,共赴诗与远方,在如歌的夏日里游村寨,品地名,听故事。今天推出:《贵州地名邀您“游村寨”——黔西灵博山象祠:千年顿悟之地 静诉千年沧桑》

黔西灵博山象祠景区静卧于贵州省黔西县,贵毕高速素朴镇出口近在咫尺。此处奇峰蕴古意,山峦载人文,是一处自然造化与历史精魂交织的秘境。

千年象祠,是这片土地的心魄所系。隋时初立,供奉舜帝之弟象。象少时桀骜,屡次加害兄长,而舜以德报怨,封其于有庳。象终受感化,成为一代贤君。明正德年间,水西彝族土司安贵荣重修象祠,邀谪居龙场的王阳明作记。

王阳明踏入灵博山,受水西百姓热忱相待,深感民风淳朴。舜德化象的故事与灵博山磅礴的龙形山势,瞬间点燃其顿悟之火。他挥毫写下千古名篇《象祠记》,“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思如金石掷地,由此升华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精义。清初象祠毁于吴三桂兵火,后建观音庙;民国富商邓洪安倾尽家财重建庙宇,携家修行终老于此。如今,象祠已是省级文保单位,静诉千年沧桑。

灵博山本身,便是大地镌刻的奇迹。清代《黔西古迹考》称其“山形若龙,角目宛然”。登临海拔1299米的“龙头”,可见“一龙昂首,八龙俯伏”的天地奇观。峭壁顶端一处“龙穴”,冬日从不积雪,玄妙非常。

“龙鼻”处千年石壁深藏灵异——秋冬时节,雾气自深不可测的鼻孔喷薄直冲云霄,蔚为奇观。高12米的“龙角”直指苍穹,相传此山为麒麟化身,故原名麟角山。角下清泉长涌的“龙眼”,水质甘洌,四季不涸。盘踞大地的“龙脊”山梁,如蛟龙出水,蜿蜒伸向新山水库。

灵博山无愧“顿悟之山”的称号,水西文化、阳明心学、儒家思想、佛教信仰在此交融共振:

水西印记: 象祠曾是彝族共祭的祖祠,山下形成繁华的牛场大街。奢香夫人忍辱负重,在此开辟驿道,化解战祸的功绩至今流传。

心学圣地:王阳明在此顿悟,《象祠记》成为心学思想的耀眼里程碑。象祠内的阳明馆,默默讲述着这思想的觉醒时刻。

儒释回响:重建的象祠设“养心堂”,传递仁义忠信的儒家精髓。清代始兴的佛教香火,在民国邓洪安手中达到鼎盛,庙宇恢弘,信众如云。

红色烙印:抗战胜利后,九龙山僧众在玉皇阁后修建纪念亭,供奉阵亡将士牌位,为青山注入刚烈的热血记忆。

今日的灵博山,是历史与山水共筑的沉浸之所。访象祠、阳明馆、养心堂,静听千年文脉的低语;攀龙脊、立龙头、探龙鼻,感受造物之雄奇。漫步奢香古驿道,或驻足牛场大街旧址,时空仿佛在此折叠。

景区内停车便利,食宿俱全。导游的讲解,让凝固的山水石刻化为流动的史诗。未来,灵博山将更深入融合自然与人文,打磨其“顿悟之地”的独特光芒。

黔西灵博山象祠,是龙形大地的呼吸,是千年顿悟的结晶。来此触摸石壁的古老温度,聆听圣哲的智慧回响——在山水与历史的交汇处,见天地,见众生,亦见本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帮助|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方式|网站年报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