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暖民心,民生连民心。近年来,锦屏县紧扣“民生需求”核心,以“精准化服务、多元化赋能、基层化延伸”为抓手,将慈善力量融入乡村发展,通过破解群众急难愁盼、搭建爱心联结桥梁、完善服务保障网络,让“民生底色”在乡村大地上愈发鲜亮,累计覆盖受益群众超5万人次,形成“慈善助民生、民生促振兴”的良性循环。
多元募资“聚合力”,筑牢民生保障“压舱石”
线上线下联动,激活全民慈善热情。以县、乡、村(社区)三级互助项目为纽带,依托腾讯公益等平台打造“互联网+慈善”新模式,先后开展“善行贵州・数字公益捐”“99公益日”等专项募捐活动7场。活动中通过“故事化传播+实时捐赠反馈”形式,吸引10万人次参与(含在外务工人员、爱心企业、普通群众),累计募集资金82.14万元,推动慈善从“少数人参与”向“全民共建”转型,形成“人人可慈善、时时能捐赠”的良好氛围。
专项资金整合,聚焦民生关键领域。积极对接上级福彩公益金、慈善专项补助等资源,重点支持养老、助学等民生领域。参与申报并落地“老年人阳光助餐计划”等民生项目,其中风雨桥社区助餐点整合省、州、县三级资金共64.2万元,为项目实施提供稳定资金支撑。
乡贤资源赋能,搭建乡情联结桥梁。深挖乡贤“反哺家乡”潜力,通过召开“乡贤座谈会”形式,引导在外人才参与乡村建设。2025年隆里乡华寨村针对“地灵组水井修复项目”“半冲组饮水管项目”等乡村振兴项目,联动在20余名外乡贤募集资金2万元,不仅解决项目启动资金缺口,还提供技术引进、农产品销售渠道对接等支持,实现“资金帮扶+资源帮扶”双重助力。
精准帮扶“暖人心”,守护特殊群体“幸福线”
守护“夕阳红”,让养老服务更贴心。打造“老年人阳光助餐计划”服务模式,在三江镇风雨桥社区建成首个“党建引领+慈善助力+社区联动”的老年助餐点。助餐点采用“低价收费+慈善补贴”机制,特殊困难老年人每餐收费1元,有退休工资老人每餐付费2元左右,无退休工资老人每人每餐付费1.5元左右,差额部分由慈善资金补贴;同时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行动不便老人推出“送餐上门”服务(覆盖社区3户卧病在床的困难老人),每周更新营养食谱,饭菜以清淡、健康为主,并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开展“餐前健康监测”。截至2025年7月,助餐点累计服务1.52万人次,老人满意度达98%。
呵护“朝阳花”,为困境儿童点亮希望。实施“慈德圆梦”“儿童关爱行动”双项目联动,构建“经济资助+成长陪伴”双重保障体系。为127名困境学子发放助学金及慰问金累计7万元,资金直接拨付至监护人账户,确保专款专用。联合志愿者开展“一对一结对陪伴”活动,组织20名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为困境儿童提供作业辅导、心理疏导、节日慰问等服务,累计开展活动46场,帮助8名心理自卑儿童重拾自信,让慈善帮扶从“物质支持”延伸至“精神关怀”。
基层延伸“强根基”,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构建三级慈善网络,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覆盖县、乡、村(社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慈善组织网络,目前已覆盖全县15个乡镇,为乡镇提供慈善项目指导服务32次,实施“互联网+乡村振兴”慈善项目24个,投入慈善资金32万余元。其中,舞狮水龙文化项目不仅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还进一步传承了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实现“慈善项目+文化传承”深度融合。
改善民生设施,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统筹慈善资源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升级。在社区层面,为风雨桥社区、赤溪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配置按摩椅、康复器械、图书角等设施20余套,创新打造养老服务“十点半课堂”,常态化为老年人开展医疗养生、政策宣传、技能培训等,解决老年人“日间照料难、休闲娱乐少”问题,目前两个照料中心日均接待老人40余人次;在农村层面,引导村民自发参与慈善互助,如寨先村针对村民操办酒席“大操大办、浪费严重”等问题,由村集体牵头、村民自愿筹款11万余元建设“合约食堂”,制定“按需订餐、成本核算、公益补贴”机制,不仅减少餐饮浪费,还成为村民议事、邻里互助的重要场所,带动形成“守望相助”的乡村治理新风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 xxzx@mzt.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