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钟山区幸福里安置社区自成立以来,紧盯增进搬迁群众福祉,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打造“三融三新”品牌,引导搬迁群众由“搬”到“融”,切实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组织共融,筑就搬迁“新梦想”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实现哪里有搬迁群众,哪里就有组织和党员服务。一是搭建一个“体系”。组建“区级领导小组统筹抓、街道工作专班主体抓、社区党支部具体抓、组长楼长包干抓”的“四级联抓”组织体系。同时,坚持“党建带群团建”工作思路,成立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展组团式服务,推动党群互联共建共融;以楼栋为单元设置4个网格和2个楼栋党小组,实现“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居委会+居民小组+志愿者”上下衔接服务网络,确保每一名搬迁群众和党员都融入网格化精细管理。二是完善一个“阵地”。紧紧围绕搬迁群众生活需要和文化需求,盘活安置地临街空房15间,建立农贸市场和餐饮店,同步引入“E惠超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凭卡购物享受最大折扣,满足群众基本生活所需。配备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娱乐室、棋牌室、按摩设施、阅览室一应俱全,增强群众融入城市的归属感、提高满意度。三是实现三个“转变”。按照“普惠性、保基本、标准化、可持续”的原则,建设以户籍、就医、民政等9个窗口为一体的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一个,配备10名人员坐班服务,实行窗口前置、服务前移,推进社保事务从“分散服务向一站式服务”转变。建设完成1所可容纳500名学生就学的幼儿园,配备教师9名,目前已开班3个,96名幼儿入园接受教育。同时,整合区十二小、十四中等优质教学资源,实现563名中小学生全部就近就学,实现教育教学从“要上学向上好学”转变。建设300平方米卫生服务站,配备基本医疗设施,安排4名医护人员24小时定期开展送医、送诊、送药服务。联合区人民医院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开通绿色通道,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等便民政策,有效避免了搬迁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现看病就医从“我要健康向享受健康”转变。
思想交融,争做文明“新市民”
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移风易俗教育和自主创新教育”三项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使搬迁群众快速融入市民生活。一是感恩教育展新颜。搬迁群众自发组建山歌队、快板队、舞蹈队等,围绕邻里互助、勤俭节约等文明新风,通过自导自演、自娱自乐,利用山歌、舞蹈开展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文艺活动,引导搬迁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发扬奋斗精神,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二是移风易俗树新风。成立了“品味农耕文化园”,从搬迁群众中收集各种古老农具、生活用具、手工织品和民间乐器,让搬迁群众怀揣念想留住乡愁、展望未来融入城市。三是自主创新换新貌。定期开展“融入新风尚,争做文明人”宣传教育,举办节日活动,把时政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开展宣传教育,培养搬迁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配套设立了“妇幼之家”“青年之家”“青创汇”等活动阵地,组织搬迁群众开展“刺绣”“创业创客”等课程培训,为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打下基础;建立儿童活动中心、“四点半课堂”等公益场所,开设兴趣爱好班级,切实为务工群众解决照顾子女、辅导子女的后顾之忧。
保障相融,共享美好“新生活”
聚焦搬迁群众的长远生计和安居乐业,重点在推动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上下大力气,解决了搬迁群众融入城市后顾之忧。一是“三支队伍”保安居。58名有热情、有责任老年人自发组成志愿者服务队自愿协助管理“品味农耕文化园”,宣传引导居民崇尚文明新风;60名文明卫生户、留守妇女自发组成卫生志愿者服务队引导群众开展“三新一清洁”活动,营造整洁文明的生活氛围;90名搬迁群众自发组成治安巡逻志愿者服务队,24小时对小区治安进行不间断巡逻。在人防的基础上,安装高清监控探头67个,实现24栋楼51个单元安全监控全覆盖,营造搬迁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二是“三个谋划”保乐业。充分整合利用大连市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装修建设完成扶贫车间2个,巧娘手工坊1个,生产制作服装、鞋制品、少数民族服饰等,项目作业方式灵活,市场空间大,可同时带动搬迁群众实现居家就业。三是“五项就业”保发展。利用保洁员、劳动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解决家庭困难户,确保搬迁稳定;动员有一技之长人员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积极与区就业局联动,收集就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与周边企业达成用工协议,利用居委微信公众号、创业就业微信群、宣传栏等方式发布用工信,解决临时就业;开展制衣、苗族服饰、鞋帮加工等职业技能培训,举办培训4期,解决就业97户313人,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