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信息

此心安处是吾乡——六盘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工作纪实

    [ ]  视力保护色:

编者按:脱贫摘帽不是最终目标,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才是努力奋斗的方向。六盘水市以彻底撕掉千百年来贫困标签的意志和气魄,在易地扶贫搬迁战役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建设,努力构建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破译了一个个“贫困密码”,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奋斗之歌。大山深处,深瓦、挑檐、粉黄墙底、青蓝色线条……一栋栋漂亮的乡村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宛如世外桃源,换了穷貌、改了穷业、斩了穷根的搬迁群众笑靥如花。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始终遵循“六个坚持”总体要求,认真落实“五个三”后续扶持措施和“五个体系”配套政策,以“五先五后”攻坚战法践行“五步工作法”,以创建“和谐社区活力社区”为载体,创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摆脱了六盘水大山深处延续千年的贫困,书写了减贫事业的六盘水易地扶贫搬迁“答卷”。    六盘水市累计完成易扶搬迁8183户29490人,涉及386个行政村,整体搬迁自然村寨112个,建设安置点33个,建成19个“和谐社区、活力社区”示范点,群众搬迁入住率100%。其中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35户25456人,同步搬迁人口1048户4034人。

挪穷窝,促脱贫,搬出大山有盼头

放眼曾经的凉都大地:一间间挂在大山褶皱上的茅草房,阳光雨露,破旧不堪;一个个嵌在深山浓雾里的小村寨,零星分布,人烟稀少;一户户世代与贫困抗争的山里人,生活步履维艰,深叹致富无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深度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这些特殊群体大多居住在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荒漠化、地方病多发等地,困难的条件使他们充满无奈与失望,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希望搬出穷山沟是他们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梦想。穷则考验着六盘水决策层的智慧、担当与勇气。全市坚决扛起易地扶贫搬迁的重大政治责任,坚持以“五先五后”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法”,识别精准,战法有力,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

出台《六盘水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六盘水市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工作实施意见》《六盘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创建方案》《六盘水市创建全国城乡社区建设全覆盖示范市的实施意见》《六盘水市加强城市基层管理推进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六盘水市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五个体系”建设加快“两个社区”创建的通知》等系列文件,高站位谋划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工作,高质量推动社区治理发展,为搬迁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把与外省、外市州贫困乡镇毗邻的30个贫困乡镇、120个贫困村作为易地扶贫搬迁主攻目标,优先对边、旮、散、远及高寒区域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自然村寨进行整体搬迁;将省级深度贫困县水城县的26个贫困乡镇、100个深度贫困村作为易地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建立“三级包保”制度,压实易地扶贫搬迁责任,确保贫困搬迁群众充分享受各项惠农惠民及扶贫政策。通过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举措,众多搬迁群众被安置到县城、乡镇、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和交通要道沿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木、砖混、框架结构的新房,曾经紧锁的眉头舒展了,精心打理着自己的生活。搬进千户彝寨的罗桂花喜上眉梢,感慨地说:“从山旮旯里的土墙房搬出来,住的是小洋楼,苦日子终于结束了。”已迁入六枝特区牂牁大道聚福新苑的卢丽,每天打扫卫生已成为她的习惯,虽舍不得那感情深厚的老屋,但住在这样舒适的房子里,她喜出望外,幸福满满。众多搬迁群众像罗桂花、卢丽一样来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家园,重拾生活信心,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斩穷根,不返贫,金银淌进腰包鼓

搬迁只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情况,全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易地扶贫+”模式,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规划、产业布局、文化建设融合发展,让搬迁群众成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参与者、受益者。“易地扶贫搬迁+特色小城镇”调结构,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将城镇安置点与特色小城镇建设同规划、同开发。六枝特区落别安置点依托毗邻的“梦里泉乡”温泉小镇建设综合性商业购物中心,实现上百余人就近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农业特色产业”稳收益,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将搬迁户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经营权入股村级合作社,增加搬迁户财产性收入。盘州市大山镇嘎拉河长洼子安置点流转搬迁户承包地,鼓励搬迁户将林地、宅基地入股开发休闲养生、林下养殖、生态餐旅等产业。“易地扶贫搬迁+民族文化旅游”促发展,把传统民族文化挖掘和产业开发与易地扶贫搬迁有机结合,建成“干户彝寨”“东关e寨”等民族风情园。钟山区月照养生谷安置点由搬迁农户与平台公司合作融资建设商业铺面,发展农家旅馆、酒吧等服务业,实现搬迁群众每年人均分红收入和劳务收入。此外,积极推行“十五项战法”“创业金八条”“惠民十条”“三变+易扶搬迁+N”等政策,建立“青创汇”“锦绣坊”“工匠场”,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确保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永不返贫。

换穷貌,展新颜,迎来幸福好生活

全市扎实做好搬迁群众的后续保障,在实践探索中,坚持按照“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平安稳定、精神充实、入住充分、就业充足、生活便利、内外相连”的“32字”标准,着力打造易地扶贫搬迁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强制度、重引导、建机制、倡互助,建设“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和谐社区。通过强化制度约束、教育引导、建立调解机制、发展互助组织等强有力措施,促进搬迁群众主动构建美美与共的幸福家园。重法治、强防控、建平台、构载体,实现“平安稳定、精神充实”。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完善防控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等深入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构建平安、文明和谐家园。盯入住、盘资产、抓培训、促就业,实现“入住充分、就业充足”。坚持把稳定搬迁群众收入摆在首位,通过激活资源保基本、盘活资产添红利、用活资金补短板、保障就业稳人心等,最大化释放政策叠加聚集效应。建设施、配机构、优服务、促融通,实现“生活便利、内外相连”。通过完善配套设施、优化政务服务、加强互融互通等举措,不断完善安置区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配套基础设施,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通过创建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六盘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呈现出“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好一方群众、帮助一批人脱贫”的良好态势。创建的“两个社区”做法写入省委《关于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定》。“搬前住在半坡上,勾腰一年没得吃。搬后住进新房子,贫困生活成历史”。搬进六枝特区落别易扶搬迁安置点100平方的新家,村民程礼刚感慨万千:“这样的日子以前做梦也不敢想。”“昔日茅草土坯房,上街赶集走路忙。扶贫开发高楼起,康庄大道奔远方……”搬迁群众用自编的朴实山歌,唱出了过上幸福生活的时代赞歌。脱贫摘帽不是最终目标,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才是努力奋斗的方向。六盘水以彻底撕掉千百年来贫困标签的意志和气魄,在易地扶贫搬迁战役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建设,努力构建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破译了一个个“贫困密码”,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奋斗之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帮助|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方式|网站年报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