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方县兴隆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幸福新村,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干净整洁的新村广场上老人们正享受着暖阳,一排排宽敞明亮的小楼房让人心情舒畅。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俺们不花钱就搬到这么好的房子里,再也不用在下雨天担惊受怕了。”
7月17日,大方县兴隆乡大沟村半坡组的贫困张永银正忙着打扫自家院落里的卫生,细心地整理着每个角落。“过去的老房子外面下雨屋里漏,遇上下雨天,连个安稳觉都不敢睡。”话语间,张永银对如今的生活充满感激。今年3月18日,是让张永银一家难以忘怀的一天。“一大早,广场上热闹地跟赶大集一样,各个脸上都笑开了花。”老人说,这一天,不仅是我们家人搬家乡政府的领导干部都是早早的来帮忙,真的好啊!随着张永银等82户163名贫困群众的顺利搬迁,该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面收官,全乡305户1373人的搬迁任务顺利完成。
抢到了机遇,搬出深山挪穷窝
大方县兴隆乡属于贫困乡,深山区中“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群众,很难就地脱贫,易地搬迁成为这些地区贫困群众拔除穷根的关键。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搬得出”是易地搬迁要面临的首要问题。该乡党委政府扶贫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宣讲搬迁优惠政策、搬迁后的发展规划,打消群众对搬迁的顾虑。引导贫困户自愿搬、主动搬,让符合条件的群众人人都能享受到党的好政策。“幸福新村依山傍水,有游园、有菜园、有文化广场,每天定点有保洁人员负责处理垃圾……”群众对安置点的生活设施和服务连连称赞。记者在新村卫生室里看见,村医吕绍明正给前来问诊的61岁村民潘定芬抓药。
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潘定芬从兴隆乡大沟村半坡组搬迁至幸福43村,和其他搬迁户一样,她每每遇到有头疼脑热的就来这里看病捡药。由于卫生室离幸福新村并不是很远,遇到搬迁户生病不方便的时候,村医还专门到她家上门问诊,需要住院时村医能帮助联系医院。潘定芬说,我们的签约医生经常到我们家里面来走访过问,不管你大大小小的病,她都来过问着的,有时候还给你送药上门,对我们都真正做到了服务到家。在这里看病,医疗保险帮我减免了90%多,不仅把病看好了,还没花什么钱,真的享受到了国家的好政策。
乡党委书记肖华说:兴隆乡接下来的工作,一是将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工作,开展排查、抓好落实、抓好整改。二是抓好党建,发挥便民利民中心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抓好安置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幸福新村健康平安发展。四是继续做好培训和就业服务,利用乡场聚集人气充分带动创业。五是要借鉴“塘约经验”把配套产业做大做强,让搬迁户享受到我们配套产业的红利,让他们真正实现“搬得出 、稳得住、能就业、能致富、享服务。”
探索新门路,拓宽渠道稳增收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心幼儿园里,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学跳舞。梅益忠家孙女梅欣雨就在这里就读,梅益忠家住在交通不便利的兴隆村兴隆组组,2017年底搬迁来以后,孙女在这里接收到了良好的幼儿教育,性格也变得更加活泼开朗。据了解,该中心幼儿园有幼儿217人,其中易地搬迁幼儿有14人,每学年报名费每生1070元,易地扶贫搬迁的幼儿根据国家扶贫政策全部享受500元的幼儿资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搬迁户压力,下一步:该院将向党委政府争取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幼儿进园全免费。
“我们将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扑下身子,稳扎稳打,带领贫困群众真正挪穷窝、甩穷根,走上致富小康路,打赢脱贫攻坚战。”该乡党委书记肖华说。
展望新前景,安居乐业绘蓝图
搬出来不容易,而搬出来也仅仅只是开始,搬出来的贫困群众如何生活?确保贫困户能发展、可致富是易地搬迁后的重中之重。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搬迁的根本之策。为了让搬迁群众能够真正扎根幸福新村,兴隆乡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利用恒大帮扶援建的蔬菜大棚和养牛场,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肉牛养殖和蔬菜大棚入股分红 ,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带动贫困户增收。
这段时间,大棚里五颜六色的非洲菊婀娜多姿,尽情绽放,等待采摘,大棚种植基地一派丰收景象。大棚运营主体负责人说“由于花卉的特点,采摘季节一般每天平均需要用工50人,大部分都是搬迁户,对于这份工作离家近、时间灵活,他们都十分愿意来做。”
5月29日,按照该乡总体规划及兴隆乡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该乡集贸市场全部搬移到幸福新村沿线,原本充满活力的小区更加热闹了。
兴隆社区党支部书记杨福刚说道:通过乡场带动,要让搬迁群众在思想上“挪穷窝”、又“拔穷根”, 跟着学会融入,学会转变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卖出步子学着奔小康,要不然呆在家接受不了新思想,不去行动,其他的再怎么努力都是白费。特别是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方式,使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让贫困群众发出了“门口务工真好,兼顾庄稼老小;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脱贫。”
据了解,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兴隆乡在全力做好异地搬迁工作,该党委政府严格按照“两不愁 三保障”标准,以搬迁群众切身需求为导向,结合该乡实际,不断完善相关功能设施配套、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着力解决个人发展就业难题,确保能使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 、稳得住、能就业、能致富、享服务”。真正让搬迁户真正“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换穷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