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绥阳县坚持“以人为本、儿童优先”原则,强化责任担当,落实精准关爱,实施“童伴计划”,探索出新时代下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新路径。自2017年1月“童伴计划”启动以来,先后在9个镇18个村开展试点工作,涉及24406户,受益儿童达18856人,其中留守儿童1004人。经验做法获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宣传推介,全国政协调研组深入我县专题调研并得到高度肯定。
建立三个机制,构筑关爱网络。一是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成立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教育局、团县委、县妇联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全县童伴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乡镇、村、学校等相应成立专班,织牢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网络化责任体系。明确责任单位职责,列出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召开联席会、现场会10余次,解决贫困生资助、儿童关爱等实际问题30余个,实现了五个“全覆盖”(即弃婴孤儿有人抚、残疾儿童有人扶、困难儿童有人助、留守儿童有人护、普通儿童有人帮)。二是建立精准关护机制。结合城乡低保“减量提标、两线合一”工作,抽派各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力量,采取进村入户、户户见人,精准排查、精准识别、精准落实关爱责任,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确保关爱措施精准,不留死角、不漏一人。按照“一人一表”“一村一册”“一镇一库”要求,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信息库。同时,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监管平台,将调查摸底情况及时录入系统平台,动态更新数据信息变化情况。三是建立责任关爱机制。为确保“童伴计划”试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出台了《童伴计划项目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童伴计划项目试点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童伴主任考核方案》《童伴计划项目资金管理细则》和检查考核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童伴计划。通过各项考核,在当地妇女群体中遴选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优的人员任“童伴主任”,并开展交流活动15次。
打造三个关爱链,搭建关爱平台。一是打造学校+教师+学生+留守儿童的关爱链。每所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班子成员为分管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的关护小组。将留守儿童关爱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提高教师照料能力。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制度(知道留守儿童、监护人、父母去向等基本信息;多交心谈心、多开展活动、多预约家访;定期与父母、委托监护人、村(社区)包保人沟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等组织作用,引导家长依法履行监护责任。发动班干部或其他优秀同学与之结对,帮助提高成绩,树立学习信心。二是打造村(区)干部+“五老”+留守儿童的关爱链。充分“一村一警”“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等资源,开展“结对关爱”活动,对于入托入学难、生活难、上户难、看病难、住房难以及缺失型(智障、残疾、单亲、留守)困境儿童实施重点帮扶救助,安排党员干部进行“一对一”帮扶。通过电话电脑视频,常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分片分工定期走访,常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常与学校联动,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状况;集中开展面对面的关爱活动,常与留守儿童本人互动,多层次全方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同时组织辖区内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人员组成关爱小组,着重在思想上教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留守儿童。三是打造志愿者+学校+监护人+留守儿童的关爱链。整合县红十字会、县民政局、企业等优势资源,引导企事业单位、机关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投身到“童伴计划”中,以学校为单位,积极开展“五下乡”(送精神文化、实务用品、危难救助、“圆梦”行动、爱心助学下乡)。精编文艺表演节目,引导儿童互动参与,丰富精神生活。组织300多名志愿者赠送了价值3万余元精美图书、文具用品和衣服鞋帽,接收社会捐款20万元,捐物500余套(件)。通过将困境儿童纳入低保、大病救助范围,截至目前,已签订临时监护人协议书4458份,为172名无户口儿童解决户口登记问题,帮助残疾儿童办理残疾证26个。开展心愿认领等活动,804名爱心人士为804名留守学生圆梦。组织爱心企业等实施“聚力脱贫·圆梦大学”等项目,深入全县学校开展志愿活动100余次。
开展三大活动,拓展关爱载体。一是常态化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充分发挥“童伴之家”职能,每周开展16小时以上儿童看护、教育辅导、文化娱乐、心理疏导等关爱活动,开展“大手牵小手”“童心向党”“五好小公民”等文体活动,其余时间由村(居)当天值班人员负责管理。童伴主任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送活动到村寨服务,让“童伴之家”流动起来;每季度末对负责管理区域内的0-18周岁儿童进行跟踪回访,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方案,绘制“关爱地图”。二是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童伴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织讲师团深入各校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各学校利用心理咨询室定期与留守儿童交心谈心,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成功转化和矫正120余名问题儿童;童伴主任不定期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从侧面了解情况、正面开展教育。三是常态化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投入500万元建成17所乡村少年宫,为留守儿童开展特色课程,继承、发扬、创新绥阳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发挥“一乡一品”特色文化优势,通过剪纸、泥塑、书法、绘画等公益性课堂,组织棋艺、健美操、踢毽、篮球、足球、乒乓球、露天集体舞蹈等实践活动,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能力,力求创新一批品牌阵地,建优建强儿童快乐家园。
实施三大工程,破解留守困境。一是实施进城入学工程。投入14.06亿元,新建绥阳中学、实验中学、思源学校、久久幼儿园。实施“全面改薄”项目178个,新增教师731名。畅通农民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制定学生异地中考、高考便民措施,解决了1000余名留守儿童进城、入学问题。二是实施返乡创业工程。大力实施回归工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商事制度改革、行政审批改革、免费技能培训、小额贷款贴息等举措培育众创空间。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农业与扶贫产业示范基地”三大富民工程,激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8000余名,减少留守儿童1300余名。三是实施农民工安居工程。认真贯彻落实户籍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市化工作等一系列上级精神,出台配套政策,完善农民工配偶、子女落户制度,加强廉租房、公租房建设,通过农村宅基地复垦、土地流转、财政定向补助等方式,让农民工在城市买得起房、落得了户,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逐渐减少或消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