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信息

绥阳县书写脱贫攻坚的“民生答卷”

    [ ]  视力保护色:

“干部下沉到基层,全脱产同群众同吃同住,全力推进农村“组组通”公路硬化、贫困村通组公路项目,农村危房改造和“三改”“小康水”项目,在产业扶贫项目、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扶贫等方面帮助群众谋增收、出点子、想办法。”2017年岁末,绥阳县脱贫攻坚“40天大决战”拉开帷幕,战贫困、慧民生,件件民生实事直指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热点。

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围绕“一个翻番、两个建成、三个更加”目标,聚焦民生工作,累计在交通、教育、产业、医疗等方面办成民生实事100余项,惠及56万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2017年,是绥阳县资金投入最多、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年,民生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亮点。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暖人心的实事,说变化、摆幸福、比获得成为当下人们茶余饭后的热词。

乡村路越走越宽

“以前,我们村出村道路只有一条又窄又烂的土路,出行十分不便,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我们出行和运送农资产品再也不用发愁了。”通村通组公路硬化到家门口,宽阔镇养殖户田义宏高兴地说。

打通通组“毛细血管”,补齐农村发展短板。2017年,该县完成“组组通”公路建设385公里,其中进入省、市建设计划的黄杨镇、坪乐镇、大路槽乡完成“组组通”公路建设188公里。

“打造半小时经济圈,群众致富道路宽。”绥阳县先后启动机场快线、牛心大道、S101省道、S303省道、S304省道改扩建工程。建成温泉至双河、兴隆场至红果树景区、茅垭至中坪至宽阔水、风华双门峡、青杠塘九道门五峰顶等7条旅游专用公路。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绥阳县交通建设将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529亿元。从集镇到乡村,条条通村通组公路通联千家万户。

贫困户住新房有班上

“花了不到8万元,住进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老公就近上班、娃儿就近上学。”风华镇村民熊勇芬怎么都没想到,不仅脱了贫,还成了梦寐以求的城里人。

熊勇芬家的新居在金承集镇安置小区,休闲椅、垃圾桶、绿化树把小区装点得十分漂亮,道路全是新铺的水泥路。

近年来,该县采取有力举措,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与小城镇开发、美丽乡村建设、旅游示范村建设相结合,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依托金融创新,让久居大山的贫困群众,通过搬出大山、搬出危房,在县城及小城镇集中安置,逐步彻底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

同时,出台了《“棚改”货币化安置补偿方案》《“棚改”货币化安置补偿实施细则》《“棚改”房屋征收房票安置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截至目前,全县“棚改”工作已经让3000户棚户区群众搬到新居,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将就业、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体系。就业方面,精准分析移民人口结构、专业特长、劳动力情况和贫困程度,科学、精准、有效实施一对一帮扶方案,开展“一户一产业工人”智能技能培训。在教育方面,移民子女享受城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截至目前,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投入资金4.16亿元,1762户8000余人搬出大山,进城实现安居、就业。

与此同时,该县还大力实施农村危改、三改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小康寨”项目284个,完成投资3950万元,让40115名群众的老房变新居。

返乡人员家门口就业

家住风华镇光明村的聂洪现在是贵州绥阳经济开发区一家鞋厂的管理人员。从2002年去广东打工后,聂洪就在家和工作地点之间往返奔波了十多年。2017年春季,聂洪参加了绥阳县针对返乡务工人员的“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在经开区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在广东呆了十多年,总是想着家,现在回家工作,既能够在照顾到父母、孩子,又能工作,可谓两全其美了。”

省级绥阳经济开发区位于绥阳县城洋川镇的西南部,自2012年成立以来,形成了“一区两园五产业”的新型工业工格局,如今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达86家,获批5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上万个。同时,总投资50亿元的服装产业生态园已投产数月,该项目可提供3至5万个就业岗位。

“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创业就业技能培训”……2017年,我县围绕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将就业与园区发展相结合,将农村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与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相结合,在技能培训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脱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狠下功夫。除了开展种养殖技术、家政服务、电工、挖掘机等适用性技能培训外,还通过在企业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即上岗,学到技术即就业的工作目标。

同时,绥阳县还在促进就业方面出台帮扶政策鼓励、引导有技术、有资金、懂经营的群众自主创业。2017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172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780人,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957人,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8093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05万元,职业技能培训2890人。打造600余个特色产业经济基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00余个,通过收取租金、务工领酬、入股分红、代管创收、担保生产五种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得发展、村集体得积累、群众得实惠”的目标,4386人实现“创业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帮助|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方式|网站年报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