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信息

挖掘红色地名 传承红色传统 ——遵义市通过地名普查挖掘保护红色地名

    [ ]  视力保护色:

石龙桥1

遵义,是中央红军长征期间停留时间最长的城镇,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节点城市,3076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红色地名文化,“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造就了一个个响当当的红色地名,吸引着人们去追忆、去瞻仰、去纪念。但同时也有一些红色地名和衍生的纪念地名,随着时间的流逝,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过程中,遵义市地名普查办收到群众反映,红花岗区“石龙桥”应为“纪念桥”,针对这一情况,遵义市地名普查办和红花岗区地名普查办组织专家对该地名的历史沿革进行整理,挖掘了这一红色地名。

石龙桥2

石龙桥位于遵义宾馆旁,湘江河段中游,是连接新老城的主要通道之一。该桥兴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解放后政府新建的第一座石拱桥。1955年,中共遵义地委作出第一次城市建设规划,考虑到遵义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特别划定了一个纪念区。纪念区分布于湘江两岸,河东边是纪念广场(今凤凰山文化广场)和红军烈士陵园,河西边是遵义会议会址、纪念公园(今遵义公园)。为将湘江两岸的纪念建筑连成一片,形成有机的整体,地委决定在纪念区建桥,桥建成后在中间桥洞上方两边分别镌刻了“遵义会议纪念桥”7个大字,群众习惯上称为“纪念桥”,上世纪80年代更名为石龙桥,一直沿用至今。

石龙桥兴建之初即作为遵义会议纪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为弘扬长征文化,继承遵义会议精神,增加遵义老城区的红色元素,遵义市普查办专家认为将“石龙桥”还名为“纪念桥”是可行的。同时考虑到地名更名工作的特殊性,为做好“石龙桥”更名工作,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便于老百姓尽快接受,遵义市普查办将根据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建议红花岗区人民政府拟定更名的相关请示方案,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在石龙桥修建桥碑或在合适位置篆刻碑文,对“遵义会议纪念桥”修建历史和曾用名“石龙桥”的历史沿革进行记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帮助|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方式|网站年报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