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民政局坚持“救急难、托底线、可持续”原则,通过完善“救急难”工作机制,全面建立“救急难”专项(账)基金,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多维效应,“救急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围绕“救急难”强机制:织牢急难救助保障网
遵义市民政局构建体系体现“救”字。建立“救急难”工作机制。相继制定出台了《遵义市全面推进“救急难”工作实施方案》、《遵义市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逐步建立起以急难救助对象主动发现、准确认定、快速响应、社会力量参与、监督检查为主要内容的救助保护机制。二是发挥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作用。三是建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设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集中统一受理急难救助,同时建立“首问负责制”和“转介”工作制度等,为困难群众提供急难救助“绿色通道”。
日常工作突出“急”字。针对“救急难”工作中 “急”的特点,有效发挥主动发现机制与快速响应机制。一是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主动发现急难救助对象。根据村(居)住户量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明确1名信息员,随时向村(居)反馈网格内现有保障对象的生活、就业、居住、就学、就医等情况,确保及时发现急难救助对象。二是设立“民生代言人”,主动发现急难救助目标。发动村(社)干部、社会爱心人士、邻里乡亲成为民生代言人,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民生工作,主动发现和帮助急难救助对象。三是与媒体建立信息联动机制,主动发现急难救助对象。我局设立了网络舆情观察员,对报纸、网络等媒体,诸如“轻松筹”、微信关注等传播的急难事件进行观测和收集汇总,第一时间安排调查核实。四是快速响应及时救助。对急难救助对象及时开展救助,实现急难救助金最快可一天内发放到受助对象手中。
服务群众解决“难”事。一是提高急难救助标准。在坚持保基本、保重点、保大病的基础上,急难救助金最高到5万元。二是实施政策组合救助。对于急难救助后生活依然困难的群众,积极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打好政策组合拳。
围绕保障建立专项基金拓宽急难救助渠道
为提高救助水平,加大急难救助的持续性和延续性,在全市全面建立“救急难”基金,市级“救急难”专项基金于2015年在市慈善总会设立,2016年15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救急难”专项(账)基金。“救急难”专项(账)基金设立后,政府划入一定资金,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社会捐助活动,拓展救助资金筹集渠道。2016年,全市筹集“救急难”基金1511.5万元,其中:市级基金95万元,县级基金1416.5万元。针对困难群众的急难问题,及时实施救助,有效发挥基金作用。2016年共实施救急难 490例,其中基金救助45例,救助金额102万元。
强化宣传扩大社会知晓面统筹社会力量齐参与
遵义市民政局通过与民营遵义市恒爱眼科医院、惠民医院共同携手,实施困难群众帮扶行动,共行仁心大爱之举。市恒爱眼科医院开展“情暖老人心、爱心送光明”白内障帮扶救助活动,为困难群众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无偿晶体移植手术1189例,减免医疗费用118.16万元。市惠民医院对湄潭、习水等地敬老院定期开展免费体检和义诊活动,上门帮扶救助行动不便、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鼓励社会人士积极参与社会救助,通过多形式的宣传引导,成效显著。2016年社会力量参与发现急难救助对象87例,全年共接受社会个人捐赠款物24例,共计8.7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