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政要闻

托牢“老有所养”底线,释放“老有所为”活力——“十五五”规划建议专家系列解读

    [ ]  视力保护色: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扩大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供给。

 对此,浙江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长期护理保险研究中心主任戴卫东表示,“这是未来五年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体现了传统养老服务体系实行以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方式筹资、以康养护一体化服务供给的两大制度创新。”

       “长护险可以定义为失能失智人员接受失能期基本生活照料、慢病期康复护理、恢复期健康维持、独居期心理抚慰、临终期安宁疗护等服务所产生费用的社会化分担给付制度。”戴卫东说。

作为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险种之后的“第六险”,长护险不仅能改善失能失智人员的生存质量,更能切实减轻家庭负担。

在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方面,戴卫东建议,长护险在待遇设计上要体现“按人群分类,按服务分级”原则。他指出,失智老年人不一定失能,“针对轻度失智老年人,长护险服务供给以家庭照护为基础、社区照护为依托;针对重度失智老年人,以具备资质的养老机构、精神病院等机构服务为主要方式。”

此外,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护理与临终前的安宁疗护也是长护险服务的重要内涵。“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安宁疗护服务在我国发展较为滞后。为避免过度医疗和浪费医保基金,当前最紧迫的是全民开展死亡教育,扩大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服务供给。”戴卫东建议,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服务费用,若由医院提供的应通过医保支付,“由社区和居家提供的,则由长护险承担,这是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的未来主流方向。”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到2050年达到5800万左右。

为解决“一人失能,全家失衡”,2016年,我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为长期失能人员及其家庭撑起“保障伞”。如今,国家试点城市已达49个,截至2024年底,全国参保人数超1.8亿人。

从“试点探索”迈向“全国推行”,在戴卫东看来,“十五五”期间,需做好长护险参保人群、筹资政策、待遇标准、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经办服务等方面的顶层政策设计,“这是我国普惠性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的制度根本”。

此外,围绕推动“老有所为”,“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优化就业和社保等方面年龄限制政策,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法研究室副主任王天玉指出,这些举措的核心是打破传统劳动年龄认知、挖掘老年人力资源,要让“老有所为”惠及更多群体。

      王天玉指出,接下来,需完善立法与执法衔接以破除就业年龄歧视,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中设立适配老年群体的就业池与服务平台。“未来可以给予招用超龄人员的企业政策优惠强化激励,将再就业老年人全面纳入工伤保险,降低就业与用工风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帮助|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方式|网站年报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 xxzx@mzt.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