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政要闻

民谣里的贵阳街道地名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街道调整

    [ ]  视力保护色:

地名在中国不仅有数千年历史,而且早已成为社会常态。一般来说,地名缘起于曾经发生的故事、出现的某种情况、某种特殊象征的存在,或者出于纪念某事某物某人而更改地名等。毫不夸张地说,历史有多远,地名就有多久,正如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说的那样,地名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地名除了区分街巷和方位,也记录了过往春秋与大事小情。

1951年3月,贵阳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调整与更正街道名称的布告,布告由时任市长秦天真签署。布告中写道:

查本市各街道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所规定之名称及划分的段落不当之处甚多,不但市民不便,且影响市政甚巨。因此,根据群众意见和市政建设的需要,此将本市街道名称与街划特做适当整编与更正,并自本年四月一日起实行。合行将本市街道新旧名称对照表公布于后,希我全市人民一体周知。此布。

本次调整共涉及325条街道的更名。随后,贵阳市人民政府指示:

“市区街道可用路、街、巷三种名称,坡可取消,适当改街或巷。郊区在大路两旁者,为路为街;在村寨者,为村为寨或按原名。希即本此原则重予改正。”

贵阳市公安局根据市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公布了325条街道的新旧名称对照表,按表所列改用新名。新命名方法大致分五个类型:

一、沿用旧名;

二、名称依旧而改称街、巷、路、村;

三、将几段路合为一街;

四、分一条路为数街;

五、另改新名。

民谣里的贵阳老地名

地名是由语言文字记录的对象,因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甚至政治原因而改变的词汇系统。贵阳地名的演化,不仅有以上这些原因,还有方言所带来的变化。贵阳虽然属于北方方言区,但保留古汉语音律的读法较多,平仄不分、清浊不分,因此,错读和以讹传讹的地名俯拾皆是。

比如威清门读作“威西门”、次南门称为“市南门”、都司路念作“都市路”、喷水池念作“粪水池”;还有“嘟喇营”变为“都拉营”“党兀”变成了“党武”、汉相街演化为“汉湘街”“云崖”讹变为“云岩”“青崖”讹变为“青岩”“矩州”演化为“贵州”等等。

老贵阳街道过去有一道顺口溜:“余(一)家坝,二浪坡,三板桥,次(四)南门,五显庙,六座碑,齐(七)家湾,八角岩,九华宫,石(十)板坡。”这道顺口溜有着非常明显的贵阳口音,比如“余”,贵阳话会读“一”,所以很容易记忆。下面就来说说这十个老地名。

一、余家坝:据有关文字记载,余家坝有两个地方,大致都在南明河畔。其一在今箭道街与兴隆巷交界处的米市巷口,旧城改造时,原住的居民都搬迁了,建成了今乌江馨苑住宅小区。据沈启元编著的《南明往事》记载,元亡,顺元城内(今南明区、云岩区的部分区域)蒙古族残留人员改姓为余,在南明河以挑水为业,久之聚集不少人,人们便把这个地方称作余家坝。另,原一中北岸临河也有一块地叫余家坝,是所谓两江口的地面,有余姓老板买去,填平成了一块大坝,被人们叫作了余家坝。

二、二浪坡:贵阳山城多不平整,有很多坡坡。以前以地形命名为坡的不少。大营坡、陈家坡、和尚坡、莲花坡、蛮坡、团坡、望城坡、猫猫坡、石板坡、白泥坡、头浪坡、二浪坡、三浪坡、公山坡、金沙坡、马家坡、石洞坡。清代的“三浪坡”,其实是一段略带坡度东西向的街道,被当时的福德街(即今富水路)和蔡家巷(即今蔡家街)截为三段。这三段坡路,分别为头浪坡、二浪坡和三浪坡,清末民国时期都改过名。1990年,中山东路路面方案改造中,蔡家街路段重铺沥青路面,坡段的坡度调整降低。2003年对省府路蔡家街至富水北路段进行大修整治,道路线性和坡度再次调整,至今仍未有较大变动。

三、三板桥:现今名为汉湘街。南起醒狮路(旧称独狮子、茴香坡),北至中山东路(旧名三浪坡、小十字)。过去这条街很多人家以打草鞋为生,所以也被称为草鞋街。三板桥草鞋的生产原料主要来自惠水、青岩等地的晚米稻草、青麻。

四、次(市)南门:建于明代的贵阳内城门,位于今南明区都司路。因位处南门东南故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共建五座城门,南称朝京门,次南称德化门,亦称次南门。清代更名为广济门,民国时称次南门。清刘韫良咏次南门联:“排闼双峰青对峙,绕城二水翠交流。”民国33年至36年,依照贵州省政府第948次会议决定,撤除贵阳城墙,次南门消失,但作为贵阳的老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五、五显庙:五显灵官,又称灵官大帝,为道家巫觋所祀之神。贵阳城内的五显庙有六座:一在今大西门内五显巷,明代乡宦何元龙建,清雍正九年(1731)重修。一在田家巷口,今中山西路中段,称华光庙,1991年拆除,改建商场。一在威西门内玉皇阁巷,建于清初,庙址靠近城墙,民国时期城墙一起拆除。一在南京街,今中华北路毓秀路,清初建。一在汇灵桥,今称华光巷。一在螺丝湾,今富水北路,清抚标右营建。以上诸庙,今已消失(《贵阳市志·宗教志》)。

六、六座碑:《贵阳府志》曾记载“六座碑:起自蔡家坊口,文笔街,东达万寿寺巷。”雍正十一年(1733),贵州巡抚元展遵朝廷令,将阳明书院改建为贵山书院,为贵州最早的高等学府。院内前后立了六块石碑,碑上镌刻有贵山书院的宗旨、建置以及乡绅贤达捐资建院的情况。贵山书院在鸦片战争后各地书院废置的背景下也逐渐消失,只留下六块碑还立原处,老贵阳人将这一带喊作“六座碑”。前些年,省府路上一座老房子被拆后,露出了5块碑石,其中有落款“大清乾隆二十有五年”的《重修王阳明先生暨田卫二公祠碑记》及“同治八年”《重修三书院记》,还有记录捐资书院的功德碑。

七、齐家湾:齐家巷也称齐家路、齐家湾,在今延安东路,已不存。清时,齐家巷所在地域为贯城河支流,居住有七户人家,“七”为“齐”的谐音而得名。1945年,贵州省立贵阳高级中学(现贵阳一中)曾临时租用齐家湾的房屋进行办公。

八、八鸽岩:原名八角岩,今多作八鸽岩。以前沿着六广门外的市北路,过了八角岩,就进入到贵阳城北。

九、九华宫:师大加油站对面即是九华宫。据《贵阳府志》记载系江南客居所建,原地有江南会馆。光绪年间,大加培筑,“池馆幽纡,花竹蕺口”,是当时士绅游乐宴请的首选。内有祠祀张亮基、惜字塔等。晚清石赞清有《九华宫道士院》诗:九华青里扣松关,犬吠双崖碧树间。两卷道经三尺剑,半潭秋水一房山。杯中壮志红颜歇,洞里烟霞白日闲。欲问神仙在何处,松枝静霁鹤初还。

十、石(十)板坡:黔灵巷旁北新区路原名是“石板坡”,民国时期蒋介石提倡“新生活运动”,市政府在这里建设北部新区而得名北新区路。北新区路一带有报国寺、宝莲寺,过去城里人到黔灵山,都要出威清门,沿途经报国寺、宝莲寺,才能到达黔灵山脚。

1986年1月23日,《地名管理条例》颁布并实施。条例规定命名必须“反映当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尊重当地群众意愿,方便生产生活。”

1986年11月26日,贵阳市政府发布《关于云岩、南明两区部分地名命名、更名的通知》,两城区新命名街道283条,恢复老地名15条,撤销8条。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录着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貌,沉积着生产生活的印记,也折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贵阳地名变化的背后,是诸多故事与记忆的连根,借助这些或新或旧的地方,也可以从侧面读懂贵阳的历史变迁。

据《贵阳文史》(作者:杜彦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帮助|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方式|网站年报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 xxzx@mzt.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