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政要闻

《农民日报》头版|按下红手印 抵制“歪歪酒” ——看贵州遵义市绥阳县黄鱼村以村规民约倡导文明乡风

    [ ]  视力保护色:

“除了红白喜事、交男嫁女(方言,意为男婚女嫁)以外,其他‘歪歪酒’我一律不送。”“‘歪歪酒’我们一律不能办,也一律不能去。”“把禁止滥办酒席写进村规民约,家家户户签字按手印,共同遵守、互相监督,坚决抵制滥办酒席……”

  近日,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枧坝镇黄鱼村,一场“‘遵’行新风尚·文明我先行”绥阳县2025年“向不文明行为宣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举行,村民喊出的抵制“歪歪酒”口号响彻黔北大地。

  乡村熟人社会中,农村该如何抵制滥办酒席之风,又如何兼顾文化传承和现代社会治理?夏日时节,记者走进黄鱼村寻找答案。

“歪歪酒”,成为压在村民肩头的沉重负担

  何为“歪歪酒”?

  “除了红白事之外乱办的酒席,俗名‘歪歪酒’。升学酒、入伍酒、祝寿酒、乔迁酒,还有‘满十酒’,每当有老人年满70以上,每满十岁都会举行一次酒席。”黄鱼村村民石昌强说。

  文明实践活动现场热闹非凡,伴随着一曲芦笙,舞台上一个个移风易俗的节目轮番上演,奏响了黔北乡村的“文明决心”。从“理论宣传二人讲”传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到快板《十二月文明新风歌》唱出了村规民约中红白事规定,再到小品《做酒》以诙谐幽默的故事诉说滥办酒席的危害,台下的村民时而大笑,时而欢呼叫好。

  “腊月、正月时,最多的情况下一家要走30家酒席,一桌给100元,就要给3000元。”村民方文秀拿起话筒从人群中站了起来,慷慨激昂地说,场下应和声一片。村民石昌燕也深有同感:“一年到头挣点辛苦钱,大半都用于吃酒了。前几年,我家孙子满月本来想做一次酒,挣点礼金钱,结果这家搬家那家过生日,连续吃了好多‘歪歪酒’,不划算。”

  “歪歪酒”为何令人如此深恶痛绝?

  宴席本应是传递喜悦、凝聚亲情的温暖场合,是邻里乡亲分享幸福的重要纽带。然而近年来,各种名目的酒席却渐渐变了味,五花八门的由头层出不穷。更令人无奈的是,礼金标准水涨船高,从几十元涨到数百元,让原本承载美好祝愿的宴席,不知不觉间演变成了让人避之不及的“人情债”。这种变味的“酒席文化”,正在成为压在村民肩头的沉重负担。

  “在外打工的人接到信息当天回来,第二天走,耽误工作,甚至有些人请假回家吃酒,回去就被裁员。”黄鱼村党总支书记刘成梅说。

  不止黄鱼村,在相邻的小旺草村里,村民陈朝刚说:“我真希望酒店禁止办酒席,没场所办酒了我就不用吃酒了!”老人情绪激动、不切实际的言语背后,是滥办酒席给村民带来的困扰。

  挨着小旺草村的鹿山社区也同样出现这种情况,租赁红白事用品的村民陈建军说:“我宁愿不租赁也不想去吃酒,把麻将桌搬到村民家门口,一张桌子才80块钱,但我吃酒就要花几百块钱。”

  绥阳县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当地80%以上的群众深受滥办酒席陋习困扰,村民年均礼金支出高达数千至数万元,经济负担沉重,“人情债”成了文明乡风的绊脚石。

按下红手印,撕开变革的第一道口子

  “红手印”的来源要从2023年说起。

  那时,一场坝坝会把黄鱼村村民聚集在了一起,当提起酒席这个话题时,村民讨论十分激烈。大家觉得抵制滥办酒席必须团结,于是便请来村委会一起商讨。

  “所有村民除了婚丧嫁娶,其他类型的酒席一律不参加,也不帮忙。红白事随礼不超过100元,酒席不超过3天,车不能超过10辆……”最终,黄鱼村村规民约在全体村民发表建议后制定了下来,并写在了组织文明实践活动的广场墙上。

  为什么想要去按红手印呢?

  “口说无凭,立字为据。按照农村的传统,按下手印,就代表自己一家人都同意。”枧坝镇镇长丁仿福说。于是村民纷纷在“村规民约”上签下自己的姓名并按押,一个个鲜红的手印表达着他们共同抵制歪风邪气的决心。红手印既是村民自治的象征,也体现“以手为誓”的乡土契约精神。

  红手印撕开了变革的第一道口子,但如何让新风尚落地生根?

  “自从抵制滥办酒席,之前忙着吃酒的村民,也来村办企业上班了。大家一起搞工程、做食堂配送员,发展村集体经济,这两年村里环境交通都变好了。”黄鱼村组织委员王东露说。

  新风像蒲公英般飘向邻村。“要从根源上解决滥办酒席问题,签订村规民约。有一些不听劝的村民依旧办酒席,但他发现没人参加,没钱收,自然就不办了。”小旺草村党支部副书记蒋云平说。

  “高价彩礼添负担,倡导真情不比攀。高堂百年不复在,倡导生前多厚待。”走进小旺草村,沿村道张贴着醒目的文明新风宣传语,顺着村道拐角处,一处廊亭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廊亭柱子上除了大红色的对联,还张贴着村规民约——上面印有几十个红手印。

  “趁着村里有活动人比较全,我们先一村民组、上坝村民组村民代表在篮球场上就抵制滥办酒席向全村人进行宣传倡导,把村规民约贴到一进村最显眼的地方。”小旺草村先一村民组组长罗宗勇说。

  新风尚的种子从黄鱼村飘向四方,在小旺草村扎根,于鹿山社区开花。

  鹿山社区内,村民吴富学来找鹿山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富刚商量怎么办白事。“以节约为主,现在我们都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不能大办酒席。”陈富刚拿出这些年村里办白事的材料。在“绥阳县推进移风易俗丧事简办”资料表上,每家每户签署简办报备表、承诺人签字并拍摄当日办事图片,作为存档备查。

  “按下红手印了,办酒席的人少了,风气转好,虽然我的麻将机生意也变差了,但是我现在很满意。我现在靠租赁电子花圈挣钱,绿色环保。”村民陈建军说。

  抵制滥办酒席作为移风易俗的具体行动,通过将传统治理方式与现代治理技术相结合,既守护乡土社会的情感联结,又培育新时代的文明风尚,这正是“守正创新”在乡村治理中的生动诠释。

弘扬文明风,诠释“村民自治”的深刻内涵

  “诗书传家久,礼义济世长。”黄鱼村柳湾书院门前的楹联,道出了黄鱼村文明乡风建设的深层内涵。

  柳湾书院门口,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诗词之家”牌匾在阳光下闪着金光,走进书院,扑面而来的是木香混合着书卷的墨香,两层高的木质小楼古色古香。

  这座由私塾改建的书院,如今成为了滋养乡风、化育人心的“文明灯塔”。一楼大堂内,长长的木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供村民上书法课;“古书堂”展柜里,陈列着一些老物件,有民国时期的《黎氏家训》手抄本,也有见证着绥阳历史的《温凯廷诗集》。

  “不到冬天不结冰,不到春天花不生,花开花落年年有,哪有老来能年轻。”书院还陈列着一本纸包着的册子。打开封面用楷体写着“方文秀书”的册子,里面全是她自创的诗歌。书院每个月都会将村民自创的民间小调、山歌、古诗、收集整理成册。丁仿福说:“我们要把文化传承下去,激励村民继续创作。”

  “我平常会在书院参加诗歌转转会、吟诵会。”村民张毅说。虽然村民自创的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还偶尔出现错别字,但柳湾书院里,一册册白纸黑字的诗集,让黄鱼诗乡的文脉与乡风文明在此交融。

  文明实践活动对面的积分超市,货架上贴着特别的价签:“熟练背诵村规民约=5分”“丧事简办=10分”“举报滥办酒席=5分”。

  “村民打扫卫生、义务植树、政策宣传,积分制管理办法中,每一次志愿服务会发放相应的积分。每月开群众会议的时候就会把积分发放到个人,积分可以直接兑换东西。”积分超市管理员邓显钢记得,石昌强靠参加宣讲活动和志愿服务攒够123分,“现在他分最高,都能换小电器了。”

  手印红红改旧章,书院青青墨飘香。从抵制“歪歪酒”到按下红手印,从建设书院到创建积分制,那些印在村规民约上的红手印,既是告别陋习的宣言,更是拥抱文明的请柬。文明新风正在吹遍黔北乡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帮助|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方式|网站年报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