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黔西南州安龙县招堤国家湿地公园内赏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刘朝富 摄)
在遵义赤水市长寿和庭康养中心,医护人员为老人做健康检查(王长育 摄)
提要:贵州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把旅游产业作为“四化”中的重要一环,同时积极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有力推动“旅游+康养”实现高质量发展,“康养到贵州”品牌逐步成型。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强调,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近年来,贵州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把旅游产业作为“四化”中的重要一环,同时积极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有力推动“旅游+康养”实现高质量发展,“康养到贵州”品牌逐步成型。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0.4%,省外游客、境外游客同比增长11.4%、81.8%。据《中国康养产业消费趋势报告(2025)》测算,2025年中国康养产业市场规模预计达10万亿元,基于全国市场形势和贵州省资源优势,建议从4方面发力推动贵州康养产业发展,将“康养到贵州”打造为全国一流品牌。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 构筑全域康养新格局
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63.3%,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民族文化丰富多姿,气候海拔适宜,是养身养心的好地方,发展康养产业大有可为。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应将康养产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方向,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一是构建“1+N”区域康养格局。坚持全域康养理念,聚焦“打造国内一流康养目的地”目标,对全省康养产业布局进行精准画像,构建“一核引领、多极支撑”发展格局,避免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等问题。“一核”,即强化黔中城市群核心引领作用,在贵阳(贵安)、安顺等地高起点、高水平布局建设一批医疗康养基地,打造“康养到贵州”主品牌,如将中铁·青岩健康小镇、安顺西湖山水等项目打造成贵州康养标杆;“多极”,即在各州市、县、区立足实际、彰显特色,培育不同主题的康养产业,如遵义红色康养、六盘水避暑康养、黔西南运动康养、毕节度假康养、铜仁温泉康养、黔东南民俗康养等。
二是培育“康养+”新业态。业态创新是首发经济的重要渠道,是助推康养产业发展的动力推进器。应推动康养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将多元康养业态与群众日常生活相结合,积极培育康养新产品、新业态。如推进森林康养建设,打造一批集诊、治、住、养为一体的森林康养医疗康复基地;发展温泉康养产业,建设一批集休闲度假、特色医疗、保健养生于一体的温泉养生小镇;培育文化康养产业,依托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等,开发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布依族“六月六”等元素,创建一批旅游康养度假区;发展医药康养,以中医药民族药传统疗法、自然疗法等形式,打造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三是促进康养和医疗深度融合。康养产业中,“康”是方向,“养”是过程。当前,应全力破解医养结合中“养”的专业性不足、“医”的支撑力不强、“统”的体制机制不畅等问题。通过改革创新,强化省级统筹,进一步打破医疗与养老的体制壁垒,建立区域内医养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在政策体系、服务制度、业务流程等方面有机结合。此外,可探索开放本省基本医疗服务以及超出其服务保障范畴以外的医疗产业市场,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康养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健全政策支撑体系 激发贵州康养产业发展新动能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助力,应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聚焦难题瓶颈,出新招实招硬招,打好政策组合拳,以政策效力提升康养产业发展推动力。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康养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省级层面可成立综合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全省康养产业发展。职能部门联合制定康养产业长期规划和总纲,明确各地发展康养产业的目标定位、产业布局、重点领域,细化阶段性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及保障措施等,为各地各部门推进康养产业明确任务书和施工图。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推动要素集约,探索设立医养结合协同发展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鼓励州(市)、县(市、区)在投资审批和资金安排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康养项目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医养贷、康养贷等信贷产品,为康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将符合条件的康养用地用林需求,将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予以保障;鼓励盘活利用现有空闲商业用房、厂房、校舍、培训设施等开展康养服务。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治、改、管并举,深化营商环境大改善三年行动,全面梳理影响康养产业发展的各类问题,厘清问题情形和症结所在,实行清单化管理,逐一明确解决措施和责任部门,该政府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全力以赴,需要打破常规的要特事特办,尽快把各类问题解决到位。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鼓励国有资本、外商投资、民间资本等各类经营主体进入康养服务市场,运用公建民营、政府购买等多种模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康养产业。
制定行业标准规范 助力贵州康养产业迈上新台阶
促进“康养到贵州”向高端攀升、向标准化升级,加快形成一批康养行业关键技术、标准、专利等知识产权,积极抢占康养产业的价值高地和创新制高点。
一是推动标准化建设。规范康养服务机构和设施配置等建设标准,研究制定森林康养、温泉康养、运动康养、民族医药康养等重点康养产业的发展标准,健全覆盖广泛、类别完备的康养产业标准体系。如探索建立《康养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规范》《康养机构服务质量日常监测规范》等地方标准。同时,建立康养产业统计和监测体系,明确相关统计指标,推动将康养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范畴,并不断推动贵州标准成为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
二是支持创造性转化。加强康养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和孵化,推动组建区域康养产业创新联盟。推进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生命与健康、先进材料等领域前沿技术在康养场景落地转化。支持垂直大模型在康养产品研发、方案设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支持康养企业入驻孵化器等平台。
三是推动数字化应用。打造一体化的贵州智慧康养公共服务平台,做实管理端、企业端和客户端,实现政府公共信息、企业产品信息、客户需求信息的互联互通。如依托民政信息平台,加强健康、养老数据共享,推动不同养老场景下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信息合理利用。又如,支持健康管理、健康检测监测、健康服务、智能康复辅具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发展与应用,为康养群体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务。
靶向引才精准育才 激活贵州康养产业发展新动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要从根本上改变贵州省康养人才资源总量偏小、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承载平台缺乏等状况,营造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吸引各方英才投身贵州康养事业。
一是引进高端人才。将康养企业纳入现有高层次人才项目的支持领域,依托人才蓄水池等政策支持,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康养产业人才、技术和智力引进,集聚一批有利于贵州康养产业发展的技术类、实用类和管理类人才。引导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医务人员特别是退休返聘且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到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执业,以及到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养老机构开展服务。
二是培育专业人才。实施康养服务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行动,培养一批技术类、实用类和管理类人才。整合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培训、培养紧缺技能人才。如在贵州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贵阳康养职业大学等院校开设康养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一批具备医疗、护理、康复、养老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技能人才和从业人员。
三是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康养服务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完善康养服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规范养老服务领域职业设置,建立健全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转换通道,构建与技能等级相衔接的技能岗位评聘制度。同时,组建跨专业的医养服务团队,为目标群体提供综合性、连续性的医养服务,提高康养产业的服务层次与实效。
(作者单位_贵州医科大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