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政要闻

抗战中的贵州地名 | 抗日名寨石板大寨

    [ ]  视力保护色:


素有“古屋绿韵、抗日名寨”之称的石板大寨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隶属九阡镇石板村,系月亮山腹地,是水族群众聚居的传统村落,面积25平方千米,寨中百年古树随处可见,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古树、木楼、石板相互映衬,连成一片,浑然天成,形成独特的人文自然风光,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圣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黔南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曾被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

石板大寨坐落于月亮山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765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长冬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灾害性气候少,年平均气温17.2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657毫米,年平均无霜期为328天,适宜农作物种植和林木生长。这里依山傍水,传统风貌保存良好,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破碎,地势起伏变化较大,构成以山地为主的地貌景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石板大寨林木葱郁,森林覆盖率为72.69%。野生动植物丰富,主要有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野猪、猕猴等珍稀动物。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小麦,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旱地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有生态田园庭院经济示范点、板蓝根种植基地、刺梨基地等产业示范项目。

石板大寨建成混凝土硬化通村公路,全长2.5千米、宽4.5米,建成串户混凝土硬化道路,总长3千米、平均宽3米,配套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区产业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交通较为便利,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加速旅游产业发展。

石板大寨作为水族传统村落之一,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民族文化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传统建筑数量占村内建筑总数的95%,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得到迅速升级,实现集中供水,电网、路网、通信全覆盖,村容村貌得到了大幅度改观。

石板大寨区域划分为农田生态环境、林地生态环境、水体生态环境、村落生态环境四大生态空间。农田生态环境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底线,推动效率低下的农业生产空间向生态空间转化。林地生态环境对石板村原工矿用地进行初调、样调,针对修复类型制定修复措施,依据原林地的自然植被和生态环境展开林地修复,保持村域自然林地的生态完整度。水体生态环境对石板大寨的水体质量进行严格监管,严格控制生活污水及化学肥料污染,实现河段源头保护区污染物“零排放”,加强日常维护管理,清淤除草,加快水源涵养林建设,推进坡耕地治理。村落生态环境通过宜居农房整治和公共空间节点建设,通过增加景观绿植、整理菜园、种植果树,提高绿化覆盖率,合理控制建筑高度和宅基地面积,维护村落天际线,建设瓜果飘香的生态村庄。

石板大寨抗日旧址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点,先后荣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黔南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先后建成石板大寨红色文化党史街、主题党日宣誓墙等,成为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员党性教育的热门路线之一。

石板大寨深挖水族文化精髓,以建好民宿为抓手,为游客提供食、宿、购需求,带领群众发展乡村旅游业,重点打造集蓝染种植、非遗技艺创新、非遗产品创意、非遗产品展销展演、非遗体验、非遗研学、文化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新型非遗产业形态,围绕非遗文化“产业+研学+旅游”功能,按照“一线四区”产业结构布局进行规划,突出原生性、民俗性和现代性,形成“游一个村、吃一顿农家饭、购一份特色产品”的乡村旅游模式,以传播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民俗风情为主题打造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全面整合乡村资源、旅游线路、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辐射带动农户就业增收。

石板大寨既是水族人民抗日旧址,也是传统村落,承载着水族人民历史变化和几代人的记忆,以“民族文化旅游”为发展方向,按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模式,保留当地传统民族文化,通过民族文化特色和农业生产特点,重点打造“酒李茶椒”特色农产品,结合抗日旧址、水上禾仓及古寨石雕、古城墙和水族传统栏栏式木楼等元素,通过自驾、徒步、观光等方式,成为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的圣地。

石板大寨抗日旧址,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石板村石板大寨,保留传统干栏式建筑民居72栋,粮仓57栋,传统民居建筑依山势而建,坐东向西、南北延伸,气势壮观。寨内有古树37株、古井3个、梯田2处,水塘23个,与青瓦覆盖的传统民居建筑互为衬托,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有南门、防御残墙62米和被日军炮击的禾仓木板一块及房屋、宅基等遗迹,乃水族人民抗日之见证,反映了水族人民不畏强暴、抗击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石板大寨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产业,种植南板蓝根500亩,同步实施艾草加工、南板蓝根种植示范、养牛、生猪养殖、扶贫车间等项目,帮助群众就业和增收。实施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安全饮水等工程,解决了行路难、用水难和产业发展瓶颈的问题。落实住房保障措施,完成搬迁27户121人,实施危房改造工程,累计完成危房改造31户。实施安全饮水二级提灌工程,建成提灌站、蓄水池、泵房,铺设管网4000米,新增灌溉面积500亩。采取综合培训和转移就业相结合,实现劳动力转移30人,带动就业200人;争取公益性岗位,聘用生态护林员9人、保洁员1人。落实民生保障措施,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时救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资金及时发放到位。落实教育精准扶贫措施,共计资助贫困学生198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教育精准扶贫资金全覆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帮助|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方式|网站年报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