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各方面要切实做好与儿童事业发展有关的各项工作,关心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让所有孩子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都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4年7月,民政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支持部分县级行政区实施“加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试点项目,探索建立困境儿童精准关爱体系。
项目启动以来,各试点地区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大胆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良好效果的经验做法。为总结交流试点地区的经验,《中国民政》杂志推出专题报道,持续关注试点进展和工作成效。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
发挥未保中心功能
完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充分发挥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职能,持续健全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试点项目实施。
强化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体化运行。一是强化经费保障。统筹资金300余万元,对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进行提质改造,设置床位40张,建设心理咨询室(心情驿站)、文体娱乐室、图书室、医务室等功能室。区财政投入资金150万元,保障中心日常运转。二是强化人员保障。利用儿童福利机构创新转型契机,整合儿童福利保障、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等职能职责,配备行政管理、照护、社工等25人。三是强化制度保障。研究制定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工作指南及内部管理制度,制作“接收―入住―接出”流程图,初步建立发现、送入、接出、转介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项目实施以来,共提供临时监护115人次。
强化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一是加强动态监测。区民政局牵头,依托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组织各乡镇(街道)、村(社区)运用“五看法”(一看孩子家庭生活是否有保障;二看孩子家长监护履职是否到位;三看孩子身心是否健康;四看孩子居住环境是否安全;五看孩子行为有无异常),对辖区内常住未成年人进行拉网式摸排,结合家庭监护、教育就学等基本情况,开展风险等级评估,实行“红橙黄蓝”四色分类管理,共筛查出需进行重点关注、帮扶或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的困境儿童9102人,作为试点项目服务对象。二是实行挂图作战。健全区、乡、村三级全部未成年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对全部未成年人基础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在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绘制“三张图”(未成年人基础信息调度作战图总图和分图以及未成年人基础信息调度指挥流程图),实时调度指挥全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三是实施分类救助。充分发挥民政兜底保障作用,将33164名困境儿童纳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等保障范围。其中,项目实施以来,新增纳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城乡低保、临时救助保障的困境儿童341人。
强化关爱保护力量整合。一是凝聚政府保护合力。整合公安、教育、卫健、妇联等部门单位资源,畅通入住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困境儿童就医、就学、安全保障“绿色通道”。二是凝聚司法保护合力。联动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单位,依法撤销监护人资格3人,督促监护人重新履行监护职责6人次。指导完善留守儿童委托照护协议3.5万份。三是凝聚阵地服务合力。发挥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辐射功能,通过盘活闲置资产,设立乡镇(街道)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站53个,打造完成村(社区)儿童之家32个,实现关爱服务阵地全覆盖。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配备专兼职人员1393人,对重点困境儿童实行“点对点、人对人”帮扶包保,落实“一人一策”。统筹资金70万元,依托儿童之家实施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9个。(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民政局 黄燚)
北京大学副教授邓锁点评:
毕节市七星关区以试点项目为契机,强化经费保障、人员保障和制度保障,推动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体化运行,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一方面加强内部组织建设和专业赋能,切实发挥生活照料、心理咨询等功能;另一方面利用专业优势和联动优势,发挥枢纽型机构作用,指导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开展精准关爱,整合各方资源与力量解决复杂困境儿童问题,成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的关键依托,推动基层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