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政要闻

City Walk 老街巷 |隆里“花街”:六百年军事与文化的活态史书

    [ ]  视力保护色: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藏着一座“活着的古城”—— 隆里古城。隆里城街道都用鹅卵石铺成各种图形,被当地人称为“花街”,恰似一本厚重的立体史书,将六百年来的军事智慧、建筑美学与民俗文化交融镌刻于每一寸肌理。


卵石成笺:踩在历史脉络上的“花街”

“花街”以东西长街、南门大街、北门大街3 条主街为骨架,衍生出所厅街、江家巷等 6 条巷道,构成古城经纬。全街以鹅卵石铺就,匠人按“菱形套古钱”“双钱锁门”等纹样拼贴,图案繁复精美,因此俗称“花街”。这些相传采自龙脉的卵石,历经 600 年岁月打磨,形成旱季无尘、雨季防滑的实用肌理,居民门前 的“古钱币”图案尤为精妙——圆形卵石为“钱体”,条形石作“方孔”,既含“步步生财”的吉意,又暗合风水智慧。更令人称奇的是,战时马蹄叩石声可传三里,竟成了天然的 “预警系统”。如今光滑的石面映着游人足迹,仿佛在诉说:六百年前的晨霜与今晨的露珠,都曾在同一块石头上折射过光芒。

街巷如棋:军事智慧与风水哲学的合璧

“花街”的街道布局巧妙绝伦,以“三街六巷九院子”的棋盘式布局构建起一座攻防一体的军事城堡。城内街道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街巷交叉多为“丁”字结构,因“十”谐音通“失”,战时可迷惑敌军,避免了“十”字交叉可能带来的风水和防御上的不利,既符合风水思想,又利于军事防御,寓意着隆里城池不失、人丁兴旺。

徽派流韵:皖赣风骨与苗侗烟岚的百年和鸣

隆里居民多来自安徽、江西等江南省份,建筑深烙徽派印记。花街两侧,徽派马头墙与苗侗木构悄然对话;硬山顶的青砖民居带着皖赣基因:八字门楼上“关西第”“济阳第”“三槐第”的匾额仍泛着幽光,门楣砖雕 “鹿衔灵芝”“鹤立松云”虽历经风雨,仍可见刀法犀利;天井里的防火缸凿着 “五毒” 浮雕,既合“水克火”的五行之道,又暗藏驱邪之意。江氏宗祠、龙王氏宗祠等明清风格的宗祠庄重典雅,祠堂门口的牌坊宛如一幅幅精美的大壁画,诉说着家族的迁徙历史和对子孙后代的教诲。最妙的是双重脊檐设计:上层青瓦如展翅,下层披檐挂着铜铃,风起时叮咚作响,让硬朗的军事城堡多了几分江南美学的灵秀。

文化脉动:民俗烟火与书院墨香的时空交响

漫步花街,每一块鹅卵石都浸润着文化的露珠。逢至春节,花街便成为中原文化的活态剧场——花脸龙舞从深巷腾跃而出,舞者面绘《三国》脸谱,龙身缀满纸花,在马头墙下翻卷出漫天红浪;汉戏班子登上古戏台,蟒袍水袖间流淌着中原音韵,迎故事巡游队伍里,孩童扮作忠孝节义人物端坐抬阁,沿街讲述着千年典故。

烟火氤氲中,舌尖先于脚步感知乡愁。印盒粑以糯米裹黄豆粉蒸制,脱模时 “福”“寿” 纹样清晰,咬开糯香里混着草木清香;米花在沸油中炸成雪白花球,与酥脆的麻叶、艾草清香的菜粑粑并称“岁时三珍”。若逢丰年,街边小店还会捧出自酿的杨梅酒,琥珀色的酒液倒映着花街的青石板,让人未饮先醉。

龙标书院的飞檐上,至今悬着 “科甲蝉联” 的匾额。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学府,曾培育出3名进士、18 位举人、60余位贡生,七品以上官员达15人。推开雕花木窗,可见当年学子研磨的石砚仍在案头,墙缝里隐约可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墨痕。

当夕阳掠过马头墙,卵石缝隙里的青苔微微泛着金光,花街的每一块石头都记得,明代戍卒的铁鞋如何将它们磨出岁月的包浆;每一道街巷都记得,先祖的木犁怎样在这片土地上耕出皖赣的韵脚。如今,汉戏的唱腔依然在古戏台上流转,只是台下的观众换了衣裳;龙标的墨香依旧在书院里氤氲,只是执笔的手多了几分新时代的温度。隆里花街,终将带着六百年的哲思与温情,在岁月的长河里,继续生长,继续发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帮助|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方式|网站年报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