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政要闻

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 “三问于民”纵深推进移风易俗

    [ ]  视力保护色:
年来,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以下简称“贵阳贵安”)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全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培育文明乡风取得积极成效。滥办酒席、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根本性转变,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率均保持在95%以上,农村群众每年减少人情开支3000元~2万元,“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文明理念正在黔中大地蔚然成风。

坚持问需于民 陈规陋习“有人来管”

贵阳贵安以“问需于民”为切入点,聚焦事关普通百姓家庭“经济账”“幸福账”的核心问题,通过一线调研、全面统筹、精准施策“三步走”,高标准、高规格统筹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让群众明明白白得实惠。

一线调研寻良策。以“听民声、顺民意、聚民智、解民忧”为着力点,贵阳市乡风文明专班等相关部门认真开展专题调研和蹲点调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实情、找症结、办实事,全面梳理破解移风易俗工作的难点、堵点、痛点。通过深入调研,系统总结形成“七个二”工作法:一是说清两个关系,向村民说清楚除内亲帮扶和还清以往人情外,倡导寨邻朋友不送礼或最多送50元;二是关注两个群体,对有办席需求和经济困难的两类人群实行台账管理,做到预防在前和精准帮扶;三是降低两个成本,想方设法降低办席和治丧成本,倡导用简餐替代办酒席;四是加强两个监督,加强对党员干部兑现承诺和红白酒席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的现场监督;五是开展两类服务,主动为群众办理红白事相关手续,主动在婚礼、葬礼中提供相关服务;六是公开两个内容,通过红黑榜,将遵守或违反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实施细则)的进行公开公示,表扬遵守约定的村民,曝光移风易俗违规行为;七是探索两个仪式,积极探索推广简约而又有仪式感的乡村婚礼、简单有意义的丧仪文化,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基层能落实、群众愿参与的移风易俗品牌项目。

全面统筹强组织。贵阳贵安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党政一把手高位推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入研究移风易俗重点问题,全面推动工作提质增效,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各级各部门目标任务,深化市、县两级乡风文明专班运行机制,全市147个乡镇(街道)均明确相关负责人,形成“上下思想统一、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推进有力”的工作格局,有序、有力、长效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精准施策抓重点。紧盯“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三个重点,996个行政村红白理事会将“3、5、15”(丧事办理不超过3天、礼金不超过50元、酒席办理桌数不超过15桌)倡导性标准纳入红白事宜实施细则,细化婚丧事宜办理内容,确保移风易俗有章法。推进“零礼金”,倡导“农村办席不收礼”的做法,共商共治探索移风易俗好经验、好做法,切实减轻群众人情负担。深化惠民殡葬服务,探索提出以村为单位的“建、运、管、服”工作模式,提质新建209个农村公益性生态公墓,以常态长效管理共促乡风文明,切实减轻人民群众治丧经济负担,推动树立厚养薄葬的孝德理念。如,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苗寨村变“礼单簿”为“互助簿”,推动邻里互助代替传统的金钱人情往来;修文县洒坪镇青山村探索建立合约食堂,统一办事场所和办事标准,降低办席成本,推动落实零礼金;清镇市卫城镇组建民族文艺队,义务为村民婚礼提供文艺表演服务,帮助新人为爱减负。

坚持问计于民 婚丧嫁娶“有规可依”

贵阳贵安以“问计于民”为着力点,把农村移风易俗作为检验各级干部作风建设的“试金石”,在一线寻“妙计”、找“良方”、见“真章”,聚焦党建引领、制度建设“两个关键”,持续擦亮基层治理“作风工程”金名片。

党建引领作示范。发动全市24万余名党员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身体力行引领文明、健康、节俭的社会风尚,示范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严格落实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等事宜报备制度,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将农村移风易俗作为抓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求驻村干部、民情助理员、到村任职选调生、基层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以“做通群众思想、做实群众工作”为目标,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深入群众开展宣传引导和指导服务,通过有章法、接地气、有感召力的扎实工作,推动广大群众逐渐放下人情的“面子”,拿起精神富裕的“里子”。如,修文县星级文明户评选,通过正面激励示范带动,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逐渐在群众中形成“跟着看、学着干、追着赶”的浓厚氛围。

制度建设立规矩。以村为主体,以“共商共治共享”为目标,持续抓实“两书一约一会两榜”工作基础,让群众在参与实践、潜移默化中成风化俗。做好“两书”倡新风。指导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符合民情、更有针对性的承诺书和倡议书,引导干部群众破陈规、除陋俗,大力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遏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不正之风。修好“一约”明规矩。指导各地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纳入村规民约,让村规民约成为推动“三办”落地和村民自治的“基石”,让村民真正成为文明新风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抓好“一会”保落实。制定红白理事会常态化运行的指导意见,规范红白理事会实体化运行,强化对红白事宜的指导服务,完善红白事全过程自治管理和互助帮扶模式,将红白理事会建成有人管、能议事、会服务的基层自治“堡垒”,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管理。用好“两榜”强引导。依托村规民约或红白事宜实施细则制定红黑榜,全市996个行政村共设置红黑榜1280块,明确上榜条件和内容,以红榜激发动力、黑榜传导压力,发挥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作用,引导激励群众主动参与移风易俗。

坚持问效于民 常态长效“有序可循”

贵阳贵安以“问效于民”为落脚点,扎实推进宣传引导、基层自治“两个工程”,让乡风真真正正地改善、文明理念长长久久地传承。

强化宣传引导工程。以农村“五治”(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乡村振兴等为主要内容,在农村主要路段、村委会、小广场等人员聚集地,设置景观小品、宣传标语、手工墙绘等400余处,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成为农村宣传思想政治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场所,结合“三下乡”“我们的节日”等契机,积极组织群众常态化开展各类歌舞表演、广场舞、体育健身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文艺活动,以多彩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递文明新风,展示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崭新农村精神面貌,2024年共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3万余场(次)。

强化基层自治工程。深入实施“筑固工程”(“筑城十带固本千星”),扎实推进“五个一”行动(配强“一个支书”、建好“一支队伍”、打造“一个中心”、健全“一个机制”、找准“一条路子”),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治理体系。指导全市996个行政村全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普遍充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孝亲敬老等移风易俗内容。强化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将婚丧嫁娶陈规陋习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对村民进行劝导和教育监督。广泛利用闲置办公场所建设积分超市,采取“集体经济+驻村帮扶+社会捐助”方式建立资金池,做到先进个人有奖励、先进家庭有荣誉、先进集体有表彰、先进村寨有实惠,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截至2024年底,贵阳市、贵安新区共创建全国文明村镇33个,全省文明村镇136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帮助|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方式|网站年报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