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政要闻

各地发展成就巡礼之铜仁篇:镌刻民生印记 踔厉奋发书写民生温暖篇章

    [ ]  视力保护色: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深刻阐述了民政工作的职责定位、宗旨使命、目标方向、任务举措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提供根本遵循。五年来,贵州省民政系统牢记职责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奋力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凝聚奋进力量,“贵州民政”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微信视频号、微博等政务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贵州民政这五年”系列专题报道,全面展示民政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今天推出“各地发展成就巡礼”——铜仁篇。

镌刻民生印记 踔厉奋发书写民生温暖篇章

——铜仁民政市民政这五年

五年来,铜仁市民政局,坚持以普惠性民生建设为发展方向、以基础性民生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兜底性民生建设为基本职责。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力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本社会服务职责、基层社会治理,谱写了一曲温暖人心的民政华章。

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新格局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迈上新台阶

深化救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出台《铜仁市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工作方案》,加快构建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各有侧重、相互衔接、覆盖全面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推进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工作,铜仁市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125个,占全市乡镇(街道)总数的69%。全市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审批额度提高至城市低保标准3倍,救助更及时高效。

2024年12月2日,江口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到到民和镇、闵孝镇抽查低保户备案情况。

社会救助提质增效,筑牢民生保障底线。认真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政策,适度扩大社会救助保障范围。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6.9万人、特困人员1.63万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9.37万人次,认定低保边缘人口4.59万人。五年来,铜仁市社会救助保障标准稳步提升,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市城乡低保平均标准从635元/月、4312.8元/年提高至766.4元/月、6813.6元/年,增幅分别达到20.69%、57.99%;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从830元/月提高至1060元/月,增幅达到27.71%。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55.39亿元、特困供养金9.45亿元、临时救助金1.06亿元。

强化动态监测帮扶,有效巩固脱贫成果。印发《铜仁市民政局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铜仁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持续优化民政兜底保障政策,保持过渡期总体稳定。依托贵州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全市共将41.66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采取“大数据+铁脚板”排查模式,核处“防错”“防漏”预警信息2.3万条,主动将867名困难群众主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更精准、救助更及时。

残疾人“两项”补贴持续增长,不断温暖人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从2021年的一级每人每月70、二级每人每月50,2023年提高到一级每人每月110,二级每人每月90。5年来,每年约为4.7万重度残疾人累计发放护理补贴约2.03亿元。

12月4日,铜仁市福彩中心、铜仁市救助管理站为市区首先挂牌“寒冬送温暖临时救助点”标识的福利彩票销售场所送去临时救助物资,同时在市区部分福利彩票销售场所张贴了“寒冬送温暖临时引导点”标识。

生活无着流浪乞讨持续推进,确保群众温暖过冬。积极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5来累计救助1500余人次,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和其他临时遇困等街头生活无着人员安全温暖过冬。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最美“夕阳红”服务持续优化

让老年人享有幸福美满的晚年,是铜仁民政人的孜孜追求。铜仁市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为目标,立足实际,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2020年以来已获批省级养老产业集聚区1个,省级示范性养老机构1个,省级健康养老小镇2个,省级健康养老基地3个,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县3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7个。实施中央预算类项目12个,投入资金约2.4亿元;实施养老机构提质改造项目40余个,投入资金约2.6亿元。目前,铜仁市所辖10个区(县),建设老年公寓养护楼12个,县级特困供养中心14个,乡镇(街道)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79个。县级标准化养老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城区“15 分钟”养老服务圈初见雏形,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相平衡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

撑起困难儿童成长蓝天  
儿童福利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在全省较早开展了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养育情况第三方评估。“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工作成为全省的样板。在石阡、松桃实施童伴妈妈项目35个,并同步建设35个儿童之家。争取到省民政厅和中国春晖博爱基金会在沿河、江口开展春晖同行项目试点。石阡童伴妈妈项目被列入中国企业责任报告(2020-2021)向全球发布,《石阡“三好”机制惠及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经验做法,获全省2021年深化改革优秀案例。由北京春晖博爱公益金会援助的“春晖守望”项目,成为全省儿童福利机构唯一试点项目。为福利机构和安置区重点服务的80名儿童制定并实施了个别化辅导与支持计划,直接受益儿童2500余人次,直接受益家长600余人次。联合印发《铜仁市鼓励收养病残孤弃儿童实施方案(试行)》,作为我省儿童福利领域亮点工作报民政部。


激发汇聚社会多元力量  
主动服务发展大局

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助力乡村组织振兴。全市1.83万余家社区社会组织广泛开展文体娱乐、安全宣传、矛盾调处、春晖助学、走访慰问等活动2.2万余次,全方位多角度满足群众需求,打通服务“最后一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深入推进“情暖万家”“金秋助学”“夕阳扶老”“康复助医”“爱心助残”“益童乐园”“老吾老驿站”等慈善救助活动和慈善项目,积极引导和汇聚社会慈善力量参与巩固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普及慈善理念,弘扬慈善文化,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慈善项目受益群众112余万人次,充分发挥了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慈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广泛支持和好评。

铜仁市开展社会组织党建活动。

做精做细专项事务  
“品牌化”服务暖民心

婚姻登记服务全面优化。铜仁市各县区婚姻登记处均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积极打造环境优美的婚姻登记场所,大力宣传婚俗改革,不断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5年来共为12.84万对新人办理结婚登记。2021联合市妇联创新探索“平安幸福家1314”服务品牌(即:一支婚恋家庭矛盾纠纷化解志愿队、三项婚前教育辅导、一项婚恋家庭矛盾纠纷预警协调联动机制、四项精准婚恋家庭矛盾纠纷化解服务),有效发挥了民政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区划地名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地名信息平台数据采集更新,累计在国家地名信息库录入地名信息54865条。深化地名信息应用,有序推进地名类图书组稿编撰工作,先后编撰了《铜仁市标准地名词典》《铜仁地名故事》等地名信息成果书籍。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通过“乡村著名行动”APP开展采集地名信息3654条,通过并上图3186条。加强地名政策法规及地名文化宣传,通过“民政言顺”平台,微信视频号及抖音播放“有趣的地名”原创小视频5个,累计播放量近20多万人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帮助|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方式|网站年报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