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TOP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政要闻

实践丨贵州这样推动社会工作发展

发布时间:2022-06-21 08:50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工作   浏览量:776次  [ ]  视力保护色:

近年来,贵州省民政厅积极探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群众服务需求、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路径,通过优化规划布局、深化服务举措、固化平台建设、强化制度保障,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助推乡村振兴、保障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作用。2021年,贵州省社工人才总数突破5.2万人,社工服务机构达179家,持证社工达3658人。

优化规划布局,推动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

描绘发展蓝图。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省“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贵州省所有乡镇(街道)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站基本建成,社会工作者持证人员将达到5000人,社会工作专业大专以上毕业生达到7500人,社工人才总体规模达到10万人以上。

制定倍增目标。将社工人才发展纳入贵州省“十四五”重点人才培养计划,明确提出比“十三五”时期增长6倍以上目标。印发《省民政厅关于推进全省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社会工作领域重点人才新增500人以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撑平台(指导中心、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超过100家。

拓宽引培渠道。加强与高校沟通对接,依托省内高校资源,探索建立社工专业人才学科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提高社工专业人才数量。2021年,在已有64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工站的基础上,新增366个乡镇(街道)社工站,近900名驻站社工开展服务。

▲2022年6月,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莲城街道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社工组织居民开展“巧手做香包,浓情过端午”主题活动

深化服务举措,推动社会工作“常态化”发展

强化教育培训服务。举办全省社工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班,培训社工人才230人。通过给予奖励、报销学习教材和辅导教材费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儿童主任、救助协理员、志愿者、民政服务机构人员报考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2022年,报考人数达到1.1万名,较上年增长近1倍。

建立人才之家服务。充分运用“96567”人才服务24小时热线,实时受理咨询和解答政策、收集诉求反映,及时帮助社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通过社会工作宣传周,在《贵州日报》开设《助人自助 温暖你我》专栏,深入宣传报道社工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先进事迹,弘扬社工精神,讲好“社工黔行”故事。

建立协调议事服务。指导市(州)民政部门建立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协调会议制度,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责、乡镇和村配合参与、社会力量协同的工作机制,及时解决人才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社工人才提供精准服务。

固化平台建设,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

搭建社工阵地平台。研究制定《贵州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项目实施方案》,构建“社会工作站市级指导中心-县级社会工作总站-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村社会工作室”的四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建成乡镇(街道)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站430个。

搭建社工信息平台。充分运用“金民工程”社会工作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对社工人才的数据收集,汇聚人才服务资源,掌握行业动态,实现社工人才在线资格认证、登记注册、信息查询、教育培训和使用流向动态管理。依托互联网供需平台,促进社工人才与农村服务对象之间信息共享,建立零距离、精准化的对接机制。

搭建社工联动平台。统筹整合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志愿团队的服务优势、公益慈善的资金优势,运用社工人才的组织协调功能,与农业技术人才、创业领军人才、教育培训人才、电商运营人才等服务农村的各领域人才建立协作机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强化制度保障,推动社会工作“规范化”发展

建立主体责任机制。坚持党对社工人才的全面领导,联合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高质量发展 畅通参与乡村振兴途径的意见》,明确各级党委(党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任务,构建分工协作、齐抓共管、高效顺畅的工作格局。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出台社工人才评价激励、流动使用、服务保障等配套政策措施。对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的体制内干部,其工资与职称挂钩。铜仁市碧江区对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的,每月给予初级100元、中级200元、高级300元的职业津贴。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将社会工作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建立以县级保障为主、省市适当补助的资金保障机制,明确各地民政部门可统筹安排当年筹集社会救助工作经费或困难群众救助资金不超过2%(原则上使用本级一般公共预算资金)、本级福彩公益金以及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建设、社会事务等民政业务领域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用于购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中办印发《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规定》
下一篇: 《社区矫正法》实施两周年 图说《矫正法》

网站帮助|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方式|网站年报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