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政要闻

习近平论脱贫攻坚(2012年11月8日以前)

    [ ]  视力保护色:

当前,贵州脱贫攻坚“冲刺90天 打赢歼灭战”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加油鼓劲,贵州民政从今天起,将陆续专题摘编《习近平论脱贫攻坚》。

第一篇《习近平论脱贫攻坚》(2012年11月8日以前)


习近平:《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1988年9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这样,既可跳出老框框看问题,也可以振奋我们的精神。

习近平:《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1988年9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有些本来发展不错的乡镇也把自己列入贫困的范围,这样做只能起消极作用。其次,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第三,要把脱贫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第四,扶贫资金要相对集中一部分用于扶持乡村集体经济实体,增强脱贫后劲;对于一些因连年病灾造成的特困户,要给予适当的救济,并扶持他们发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经营项目。

习近平:《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1989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贫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了它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进的过程。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为此,贫困地区干部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那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那种认为物质文明建设是“硬劳动”,精神文明建设是“软劳动”,重硬轻软的做法,那种认为商品生产发展了,脱贫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的想法,都是违反辩证法的。我们脱贫致富的指导思想很明确:方面把发展商品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 另一方面把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战略目标予以重视。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在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进程中,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基础之上的生产实践,是人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最广阔的课堂。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可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农村,我们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也必须通过科技兴农的活动,给扫盲以动力和压力。应当强调的是, 科学既要用于生产,又要用于精神生活。特别是在农村,要把科学技术进步同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习近平:《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1989年12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移风易俗,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从政策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把生活建立在文明健康的共产主义道德轨道上来。文明礼貌、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治安、尊重他人、洁身自好、尊老爱幼等等都是文明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我们需要的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在农村有些地方致富以后就大兴土木修庙建坟,求神拜佛,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习近平:《一种崭新资源的开发——谈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疏导》(1990年1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开发,必须解决好方向问题。有的同志曾经提出“农民大量进城”的设想,这是错误的。我们浏览一下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就可以发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都受到大量农民涌入都市的困扰。数百万计破产农民突破了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墨西哥城、开罗、加尔各答等城市的承载能力,冲垮了精心制订的市政规划,并带来了贫民窟、街头游民、高犯罪率等一系列城市病。我们中国不能走这样的道路。

习近平:《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1990年4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在扶贫中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这不只是一种思想认识问题,也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而要把它化为切切实实的行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帮助|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方式|网站年报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