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县位于黔西南州东北角,地处云贵高原中段。在这里驻扎着从省民政厅选派来的17名驻村干部,扎根深度贫困村,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和群众一起干。带领老乡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是这群民政“第一书记”们的共同心愿。
沈建是省民政厅选派到晴隆县鸡场镇小王寨村的“第一书记”,自2018年3月15日驻村以来,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创业的日子里,沈建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升华,也见证着脱贫攻坚给这个小山村带来的喜人变化。
沈建在村里的办公室,严格意义上,是小王寨村的党员活动中心,一个由乡镇及民政系统共同筹资建设的活动中心及办公室。这就成为了沈建在小王寨村脱贫攻坚的据点,一张床、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台工作的笔记本电脑构成全部。
上午八点,自己到村委会食堂煮点面条吃后,沈建回到办公室,开始梳理自己一天的工作。
辣椒基地的水源该如何解决,辖区内贫困户的情况怎么样?产业扶贫的这些基地情况如何?……
晴隆县鸡场镇小王寨村作为深度贫困村,距离县城将近50公里,此前,村内没有产业支撑,村民们思想观念也较为传统。同时,小王寨村土地贫瘠,与贵州大部分深度贫困村情况一样,村民们喜欢种植玉米,进行一些简单的猪、牛的养殖。
上午九点,沈建先到鸡场镇的辣椒基地查看情况,看到今年由于干旱,导致辣椒种植进程缓慢,沈建很是焦心。
晴隆鸡场镇小王寨村、田坝村的土地是典型的河谷地形,宽阔的土地非常少,采取地块宽点的机器上,窄的人工上。人机搭配干活的方式后,对土地进行了翻耕,如今的鸡场镇村1500亩辣椒基地已经初见规模。
“小王寨村以前一直比较缺水,在省民政厅投资200万元建起的饮水工程后,解决小王寨村7个村民小组的人畜饮水困难;解决了3000余亩林、果地,耕地的生产用水,促进受益村民小组养殖业、种植业快速发展,实现年增收200万元以上。
但是,近期晴隆县降水偏少,饮水工程的水仅能保障生活,辣椒基地这样大的生产水再次显得匮乏。
好在生产水的问题即将得到解决。从辣椒基地出来后,沈建又马不停蹄的赶往小王寨村三家寨组。路上,沈建告诉本刊记者,这里最近新开发了的一个水源点,水很大,但之前分流浪费的水有点多。最近呀,他都在协调这个事情 ,通过购买施工引水管2000米,将水源引向基地。这里拉通管道后,75排水管的水将可以达到满管流向辣椒基地,这也是流向脱贫攻坚的致富路上。
从三家寨组回到党员活动中心,已经到中午12点,沈建简单吃起饭来。
边吃饭,边抬头看,窗外,正对着一栋即将拆除的破旧房子。
这里,是村民杜文平原来的家。
杜文平家是贫困户,家中上有老母亲,下有三个小孩,生活压力很大。
了解到杜文平家的情况符合搬迁后,沈建多次上门,建议杜文平到晴隆县城阿妹戚托移民搬迁小镇居住。
最开始的杜文平及母亲并不乐意,一方面担心到县城没有工作,另一方面老母亲也不愿意临老搬出熟悉的地方。
但是,杜文平家的情况在当地居住从条件到发展来看都不乐观。基于此,沈建及村里的干部记不清多少次到他家中做动员工作,一边做动员工作,宣传国家的搬迁政策,另一边,沈建及村干部根据杜文平的实际情况,为他协调搬迁后的新工作。
杜文平的新工作在晴隆县山水鞋业有限公司,每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
看到工作落实了,居住的环境也漂亮,杜文平带着家人开开心心的搬进了县城。
吃了饭,稍作休息后,沈建开始下午的工作,到村子里的养鱼基地、养牛场、皇竹草养殖基地逐一查看。
“老黎,5月份养殖场牛就要进场了,你做好准备没哟?”“那绝对没问题了,我现在学到很多东西了”遇到老乡,沈建热情的打起招呼。
黎金德,一个小组的组长,家中有五六亩土地。
最开始的他对养牛及流转土地种植黄竹草很是不理解,他认为养草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少收益,自己还是愿意在土地上种植玉米。
在多次沟通后,黎金德了解到,土地流转后,可以带动贫困户的就业。再一核算,六亩土地每年流转可以收入3000元,加上自己到养牛场工作,这样算下来既轻松,又比种植玉米收入高,这才欣然同意,从一个传统种植的农民摇身变成了职业养殖人。
下午5点,查看完这些产业基地后,沈建开始往活动中心走。
“书记,快来家里坐坐呀,吃个饭再走嘛。”走到一户人家外,一名妇女看到沈建后,热情的打起招呼。
这名妇女名叫杜信芬,老公逝世后,一个人拖着四个孩子生活。为了维持生计,杜信芬也非常勤奋,挑沙搅浆样样来得。但无奈孩子多压力大,生活一直过得很艰辛。
沈建到小王寨村了解情况后,本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为杜信芬家中实施了临时救助及低保,先让这家人衣食无忧。
“书记,以前你叫我打扫卫生,我不理解,我住着都不嫌,关你们什么事?”在干净且基本生活用品齐全的家中,杜信芬笑着说,看着现在干净整洁的家觉得很舒服。
对杜信芬的帮扶,也是贵州省民政人在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应助尽助”,“应保尽保”。
同时,沈建发挥自己在贵州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的工作特点,发动贵州湖北商会、贵州省混泥土行业协会、贵州省慈善商会等几十家社会组织到晴隆县进行考察帮扶,举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活水,结出脱贫致富果。
转眼到了晚上,沈建正在与村干部商量辣椒基地事情时,忽然接到一个电话,这是他上初二的女儿的电话,电话对面,女儿懂事贴心的关心着沈建,问及父亲近来的生活。
从过年到现在,自己仅回家过一次。”沈建有些内疚的对记者说。“过年期间是因为疫情,情况紧急,身为第一书记,肯定得在一线保父老乡亲的平安,疫情缓解些了,脱贫攻坚战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多了,得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呀。”沈建是名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扎根一线助力斩断穷根。而自己同为军人退伍的妻子,则在背后默默承担起家中的一切,经常打电话时,对丈夫说得最多的是“你放心干,家中还有我。”
自我省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第一书记”们从各条战线奔赴到基层一线。他们扎根基层,舍小家为大家,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真正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沈建是晴隆县鸡场镇小王寨村的“第一书记”,贵州省民政厅选派的脱贫助力人,也是贵州省民政厅选派下沉一线“第一书记”的缩影。他普普通通的工作的一天,也是这两三年来脱贫攻坚的日常情况。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决胜阶段,民政系统兜底保障工作方针是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我们相信,贵州省民政人终将织密筑牢兜底安全保障网,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贵州省民政厅 承办:贵州省民政厅信息中心
厅值班室:0851-85916000 传真:0851-86817949
电子邮箱:smztxxzx@guizhou.gov.cn 版权所有:贵州省民政厅
黔ICP备05000312号 技术支持:贵州多彩博虹科技有限公司
贵公网安备52010302003009 政府网站标识码:5200000101
建议您使用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