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区和平路74号,一座青瓦灰墙、檐角轻扬的清代民居静静矗立,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坐落于此。日前,记者探访这一红军长征途中唯一省级抗日武装的诞生地,重温用热血与信念铸就的红色记忆。
穿过由萧克将军亲笔题写的匾额,踏入旧址,序厅正中一尊汉白玉雕像格外醒目,目光如炬、栩栩如生,正是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员周素园先生。
“周素园生于1879年,毕节人,是西南地区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代表之一。”讲解员介绍,中国工农红军初到毕节时,曾误将周宅认作“土豪”居所,却在清查时发现大量马列著作与他亲笔写下的读书笔记。
贺龙、任弼时、王震等红军领导人获悉后,立即与周素园深入交谈,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与理想。周素园毅然投身革命。即便在红军撤离毕节、继续长征的艰难时刻,他虽年迈多病,仍坚决随军北上,发出“死也要死在红军里”的铮铮誓言。长征途中,他更凭借往日声望致信云南军阀龙云、孙渡,劝其顾全民族大义,客观上为红军巧渡金沙江争取了宝贵战机。
顺着展陈脉络,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1936年2月9日,红二、红六军团在毕节地下党的接应下进驻该地。五天后,为巩固抗日力量、开辟黔西北革命根据地,贵州抗日救国军正式成立。
玻璃展柜中,一份1936年2月印发的《贵州抗日救国军组织章程》清晰标注了部队编制:周素园任司令员,中共贵州省工委委员邓止戈任参谋长,下辖三个支队,分别由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担任司令员,红军则派遣李光清、廖明、欧阳崇庭等人担任政治委员,确保队伍的革命性与战斗力。
馆内陈列的一件件文物与史料,真实重现了那段铁血岁月。老照片中,邓止戈发动群众为红军赶制军装、筹措物资的场景依然感人至深;席大明、阮俊臣、欧阳崇庭等烈士的事迹令人动容——他们皆于英年为国捐躯,如今静卧于毕节烈士陵园,以生命诠释信仰与忠诚。
救国军的战斗历程同样可歌可泣:第三支队在黄塘梁子开展整训,从政治、纪律、军事等多方面强化素质;金银山一役伏击国民党军,歼敌80余人,缴获颇丰;孙家铺阻击战成功截获敌军物资,震动国民党毕节专署……
展柜里,爱国人士募捐的“购买飞机单据”“抵制日货”字样的茅台酒瓶、“联合抗日”茶叶罐等旧物,再现了军民同心、共赴国难的历史画面。
周素园晚年视察贵阳钢铁厂的照片、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证件、与地方领导的合影,以及毛主席致信称其为“亲切可尊敬的朋友和革命的同志”的亲笔件……这些展品无一不印证着他毕生追求光明、献身革命的坚定足迹。
1958年2月1日,周素园因病逝世,享年79岁。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以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贺龙等发来唁电。中共贵州省委的挽联“万里共长征,人民事业资匡助;一心服真理,马列宏谟有会通”,为其一生写下庄严注脚。
参观行至尾声,复原的生活场景区域将时光拉回历史现场:餐厅中,周素园与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围桌共话;书房内,旧籍信件仍静置案头……一切仿佛仍在那个决定命运的春天。
为进一步加强对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的保护和利用,1985年11月,贵州省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和七星关区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大方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作为一个整体,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3月,被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8月,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含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被国防部列为第三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这里免费开放后,不断深化红色教育基地功能,通过主题参观、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面向学生、党员干部与社会公众讲述历史、传承精神。
阳光洒落,青瓦院落静谧依旧,却仿佛依然回响着历史的铿锵余音,这里的故事,仍在被时代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