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政要闻

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5.94亿人口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 ]  视力保护色:

历经两次公开征求意见,今天,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对于促进社会融合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无障碍环境立法回应了数量庞大的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对社会融合与平等参与的迫切需求。立法有助于在全社会推行通用设计的理念和做法,惠及每一个人。过去无障碍环境通常被认为仅仅是针对残障人士的,事实上老人、儿童、孕妇、病伤人士,甚至文化水平较低群体都有需要。据统计,我国有8500万残障人口,超过2.6亿的60岁以上老人, 2.49亿0—14岁儿童。无障碍环境是这5.94亿人口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先决条件。过去20年,国际上通用设计理念逐渐融入无障碍概念中,它强调应采纳最大可能考虑所有使用者能力的原则,让无障碍环境的概念不再局限于残障领域,而是拓展到所有群体。

无障碍环境立法有助于打破以往无障碍概念和内容上的局限,促进社会全面推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环境不局限于物理建筑设施,还包括信息无障碍、服务无障碍、观念无障碍等不同层面。近年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子、信息、通信和网络等技术和系统拓展出了更广阔的无障碍建设空间。

通过立法将无障碍环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进行确认,有助于障碍人士反歧视,保护其社会权利,也推动了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协同提供无障碍环境。无障碍环境立法还是我国遵守国际法、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我国是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缔约国,公约将无障碍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要求缔约国应当履行建设的义务。我国政府和社会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排除不友善的外部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残障人士的社会参与。

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各方力量的协同。社会工作因其专业独特性,赋予无障碍环境建设更多可能性,因此,无障碍环境建设对本土社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社工应予以回应。

首先,社工可以通过社会倡导和社区教育改变社会不愿意提供无障碍环境的状况,培育无障碍的文化理念。现在仍有部分社会成员把无障碍建设视为救助残障群体的道义问题,甚至出现霸占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停车位的现象,社工可以针对这些社会问题进行倡导。

其次,社工可以为残障人士、老人等链接无障碍资源,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方法开展支持服务。社工可以识别公共场所中的环境和信息障碍,并反馈给相关部门,提供改进方案。视力障碍者、老人、低文化程度人士等使用手机APP,银行、医院、机场、车站等的自助公共服务终端设备时遭遇许多信息障碍,社工可以督促相关部门提供无障碍设施。此外,在融合教育、就业领域的支持服务中,促进无障碍环境的实现也是社工的工作内容之一,社工可以通过个案管理帮助残障人士无障碍地学习和工作。

再次,社工可以沟通无障碍的责任方和使用方,提升适配性。社工长期在基层深耕,深谙残障人士、老人的特点与需要,有与案主建立关系和沟通的技巧,能够把他们的需求准确反馈给相关部门,协助及时识别有无障碍环境需求的群体。

最后,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还包括软环境和服务社工可以在无障碍服务中发挥专业特长,如匹配志愿者,宣传无障碍设施和辅助技术的使用方法,为公共场所的导盲服务和其他相关志愿服务提供训练等,通过增权赋能,保障残障人士、老人等群体不因社会环境的障碍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而遭受排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