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吴蔚)配发亲情安全电话手表,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精准关爱;建设民政云平台,汇集统计分析数据,精准跟踪救助对象;启用人脸识别,对社会救助人员超前实现精准管理和便捷服务……
“小康路上,不落一村、不漏一户、不少一人”,彻底兜住贫困群体基本生活“最后一道防线”,切实增强运用大数据,改善保障民生。近年来,在贵州各级民政部门的努力探索中,大数据,成为了民政兜底脱贫攻坚的一件“利器”。
黔西县大兴社区的蒙盅杏,父母在外打工,自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每天,奶奶都会亲手给他带上民政免费配发的亲情安全电话手表,“安全感”增加了不少。
无处不在的救助对象“电子监护人”
“老刘,今天你没什么不舒服嘛?看你一天都没动。”
“我没事,一天都在家咧。”
“你走出门,我们看看你呀!”……
8月20日下午,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从信息平台发现“异常”。83岁的五保户刘胜实的gps定位一整天几乎没有移动,他们第一时间给老人打去电话。见到老人朝着摄像头挥手,大家才放下心来。
2017年4月开始,黔西县率先在全省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免费配发亲情安全电话手表。随后,又为空巢老人、疑似精神病患者、五保老人等特殊群体也免费配发了亲情安全电话手表。
截至目前,该县已完成对8533名农村留守儿童,1368困境儿童发放亲情安全电话,同时为空巢老人、疑似精神病患者、五保老人等特殊群体实施免费配发亲情安全电话手表1774块。
所有的手表每月补助电话费19元,保障了基础的通话费用和流量套餐费用。
民政配发的电话手表,从硬件上来说,与市场上常见的商品大同小异。它的最大不同之处是软件方面,是各方数据的打通。
充分发挥“大数据+”精准关爱服务特殊群体的作用,黔西县创新与“大数据”融合,实现与公安机关天网数据资源共享,公安机关充分发挥天网工程、110报警平台作用,配合有关部门及时依法处置特殊群体突发情况。
亲情安全电话手表的推广使用,进一步促进了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老人与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着力补齐家庭监护不力,同时补齐了对于五保户等特殊群体的社区监管服务的短板,成为了他们的“电子监护人”。
自亲情安全电话手表免费配发以来,黔西县已有多起儿童或老人走失事件通过追踪信号,多部门联动处置,化险为夷。
无所不能的“智慧民政”云平台
2017年开始立项研发, 2018年3月, “瓮安智慧民政”系统正式上线。
该系统有效整合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相关数据信息,构建了一个安全、高效、开放、标准统一的云服务平台。同时,通过数据分析、交换共享等专业科技手段,提供了部分网上业务办理功能,极大方便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目前,在该县所有的社区民生服务中心,都摆放着一台“瓮安民生云触摸查询系统”终端机。综合业务、社会救助、民间组织管理、社会管理、社会事务、社会福利、拥军优抚安置等六大类业务,社会救助问题、养老防老问题、军休安置问题、减灾防灾问题等50余项业务管理子系统,都被集纳在里面。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业务流程和细节,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并能减少工作中的人为失误。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所有群众都可以通过终端机,自助查询各类民政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可查询全县救助情况,便于群众监督民政工作。同时,救助对象可凭身份证及密码登陆,随时查看自己的低保、特困供养、孤儿、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发放情况。
在实际运用中,“瓮安智慧民政”还可以将各块工作的进度、资金使用情况等各项业务的数据关联,将海量数据集中云端储存,并进行数据比对、分析。帮助民政部门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提高决策效率。
通过数据定期比对,减少了出现重复救助、死亡保等情况的发生。
无声无息辨真相的“社会救助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重要的个人身份鉴别方法,与其他身份鉴别方法相比,更直接、友好、方便,可以明显提高效率,也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018年3月,安顺西秀区引入“社会救助人脸识别系统”,通过乡镇终端认证平台和手机app认证平台两种方式,及时、快捷地对全区23585名全区城乡居民低保待遇领取人员和高龄补贴待遇领取人员进行了身份认证。超前实现了对贫困户中“农低”户的精准管理和便捷服务。
全区城乡居民低保待遇领取人员坚持以“先认证、后发放”为原则,以享受低保待遇人员属性划分“长期保障对象每年认证一次,重点保障对象每半年认证一次,一般保障对象每季度认证一次,高龄补贴待遇领取人员每半年认证一次。
近年来,由于城乡居民领取待遇人员不断增多且居住分散、人户分离等管理难度加大,传统的认证办法工作量大、效率低。确保城乡居民能按时足额领取相关待遇、避免低保金违规发放,已成为社会救助工作一个重大难题,推行“人脸识别”认证,既方便了群众、节约了人力资源,又提高了办事效率,是互联网+救助工作的一项重大实践。
通过手机远程人脸识别技术,为特殊认证人员提供足不出户、在家实现资格认证服务的科技手段,能最大限度方便救助,保障救助资金的安全。
截至目前,西秀区社会救助人脸识别系统基础数据导入和对象首次终端信息录入已经全部完成,人脸识别资格认证将全面步入正轨。2019年起,死亡领补、不在辖区生活半年以上仍然享受低保待遇等现象,将在西秀区一去不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